洪亮的自鸣钟声准时从紫禁城交泰殿传出。
钟声未落,紫禁城值房中的大清高官们纷纷掏出揣在补服中的西洋怀表,校准各自的时间。
早在18世纪前后就开始为紫禁城报时的大自鸣钟,今天仍安放在故宫交泰殿。
大自鸣钟所在的交泰殿,得名于“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古老东方智慧。“天地交”催动时间,浩浩荡荡奔涌不居,意味着进取创新;“万物通”突破空间,取长补短生机勃发,意味着开放交流。
它的外壳是楼阁型木柜,高5.57米,黑漆描金。背面有一小梯,登上去可以给钟上弦。早在雍正年间,宫中就有按例维修养护这座大钟的规矩。
然而如此大名鼎鼎的宝物,来历却神秘模糊。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嘉庆二年(1797年)交泰殿发生火灾,大自鸣钟被毁。现存这座是嘉庆三年重新按原物重制的。那么问题来了,被烧毁前的大钟是何来历呢?对此各方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这座大自鸣钟是由清宫造办处学习西方精密机械技术后仿造而成。另一种说法则更有戏剧性,认为这座大自鸣钟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给明万历帝的那一座。
但无论是“国产仿制”或是“原装进口”,大钟的身世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它既是科学交流的先驱者又是时代兴替的见证人。而它在不同时代所经受的褒贬态度里,往往藏着历史风向的密码。
允文允武的清圣祖康熙帝,自幼钟爱世界先进科技,自鸣钟也是他的“心头好”。他曾御制《咏自鸣钟》诗:“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诗里将自鸣钟这项来自西方的科技,用于监督自己勤政治国,从中不难看出,对康熙帝而言,大自鸣钟是他的“勤政钟”“强国钟”。
而到了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时期,对大自鸣钟的态度却有了微妙的变化。乾隆十年(1745年),大钟虽然仍保持了留置交泰殿的“待遇”,但却添了位新朋友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