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酒家的蚀刻玻璃画
吕子远
作者简介: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任职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古器物部,从事研究鉴定工作。
“满洲窗”是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特有的窗扇装饰,在晚清民国的建筑中极为常见。这种技艺的正式名称为套色蚀刻玻璃,旧称“玻璃镜画”,民间俗称“满洲窗”。对于满洲窗的起源,坊间最常听到的解释,认为是受满人的生活习俗影响。甚至有的学者也受此误导,在研究论文里大谈清代广州驻防八旗的历史。实际上,“满洲窗”与驻防八旗没有任何关系。解开“满洲窗”之谜,从名字本身不能得到任何答案。反倒是放长眼光,从平板玻璃在中国建筑中使用的历史开始追溯,才能让人豁然开悟。
中国的玻璃制作可上溯至先秦,但直到明清,仍以制造器具为主。建筑使用的平板玻璃是极稀罕之物。康熙三十五年,朝廷在紫禁城内设立玻璃厂。据各种资料记录,玻璃厂的产品主要是供皇家使用的玻璃器皿和光学玻璃,并无平板玻璃的制作。
据朱庆征研究,清初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是紫禁城中的窗门,仍是以纸糊为主。直至康熙年间修建圆明园,才开始使用平板玻璃。到了雍正朝,平板玻璃开始在紫禁城中使用,但只是在一扇窗中心位置安装,其余部分仍用纸糊,称为“安玻璃窗户眼”。可见平板玻璃在当时颇显珍贵,因为这些稀罕物统统经由海舶进口。乾隆登极前曾有《玻璃窗》诗咏之:“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进口玻璃以大料为难得,故早期紫禁城只能用小块玻璃装饰窗户眼,称作“满安玻璃,碎分成做”,即用小料拼装成整块的玻璃窗,以完全取代纸糊的做法。乾隆朝中叶,大块玻璃逐渐常见,又发展至“满用玻璃”,即一个窗户镶嵌一整块完整的大玻璃。广州所谓的“满洲窗”实际应叫“满周窗”,即包括窗户中心的画心和旁边的衬底小格都满用玻璃镶嵌之意。
当时紫禁城的平板玻璃,属于欧洲各国遣使来华贡物,经过粤海关的采办进入宫廷。康熙年间,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来华,就运载了大批玻璃,被两广总督石琳全部买下。随船来华的白晋神父甚至建议在广州城筹建一家玻璃厂,以避免长途运输的损坏以及制造不同的尺寸。
与平板玻璃在宫廷中普及同时,在玻璃上绘制图案作为装饰的工艺也发展起来,称为玻璃画。早期的玻璃画是直接在上面用颜料绘制,既有中国传统主题,也有西方风土人情。宫廷画师郎世宁,就屡次奉旨为圆明园的玻璃作画。根据江滢河的研究,18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