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爆炸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推早至距今19万年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在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发现,该遗址保存有丰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存,研究人员还成功获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个丹尼索瓦人线粒体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题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积物中发现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成果近期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国内外考古界再次聚焦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类和白石崖溶洞。
意义非凡的“神秘洞穴”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领衔的兰州大学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团队报道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下颌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这块化石为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
该研究将丹尼索瓦人的空间分布首次从西伯利亚地区扩展至青藏高原,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成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研究的重大突破。
尽管夏河人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却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从何时开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极?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有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这些问题亟待考古攻克。
关于夏河白石崖溶洞的考察,早在2010年开始,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东菊和团队就在以夏河县甘加盆地为中心的方圆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多次开展考古调查。
“这一区域分布着包括白石崖溶洞在内的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山洞,团队试图找到更多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同时也希望能够确定夏河人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体出土地点和层位,并获得他们曾经在此生活的证据。”张东菊说。
2016年,张东菊在白石崖周边发现了一处并未覆盖坚硬钙板的松散土状堆积,在群众踏开的堆积物中,还发现了几块打制石器和一些炭屑,测年结果显示是距今4000年左右。
研究人员据此确认,白石崖溶洞遗址保存有史前考古遗存,然而不进行考古发掘,就永远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哪些考古遗存,以及他们有多老。
小探方里的宏大世界
两年后,团队提交的白石崖溶洞遗址发掘申请获批,2018年12月,张东菊团队开始对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首次正式考古挖掘。
挖到1.6米深,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石制品主要由采自洞前河谷的角页岩和变质石英砂岩砾石打制而成,打制技术以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为主,还有较多的刮削器等工具。骨骼遗存多较破碎,有人工砍砸和火烧痕迹。
研究人员初步分析显示,上部文化层以羚羊、狐狸、旱獭等中小型动物为主,下部文化层则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动物为主。此外,对沉积物的多指标分析显示,地层堆积主要为原生堆积,考古遗存未经过明显扰动。
化石分析研究和遗址调查发掘在同步进行。
陈发虎团队用多种测年方法为遗址建立年龄框架,全面收集考古遗物,并开展沉积物古DNA研究。同时,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共同开展沉积物DNA分析,德国、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参与沉积物DNA结果讨论,共同开展沉积物单颗粒光释光测年工作等。
“沉积物古DNA分析是一种新兴的分子学技术,可以获得曾在遗址活动的古人群信息,打开旧石器考古遗址人群活动研究的新窗口。”张东菊说,动物或人死亡之后,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