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别让诗意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2020-10-12 15:19:04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书评
  别让诗意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这是一处存在于青藏高原的“秘境”。辽阔苍茫的草原,云层低垂,经幡飘动,这里的人靠传统习俗维系着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取水的过程近乎仪式:首先以水弹向天空,再弹向大地,最后抹一下头顶,寓意感谢自然的馈赠。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显示出天然而又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与人的关系,因为幅员辽阔反而更加紧密。这片“秘境”就是黄河源。在《黄河源笔记》中,甘南作家王小忠以独特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非虚构”地呈现了现代化背景下草原的自然生态、经济模式、生活方式、观念思维系统所发生的变异、冲突与面临的困境,还原出一个现实的草原,表达了一种迫在眉睫的现实忧思。

  “最近总是半夜醒来,然后想着许许多多有关黄河、草原的人和事,以及牧场和常驻牧场的朋友们。心里往往纠结一件事情:环境与生存,活着与如何更好地活着。”在“代后记”《行走:真相与想象》里,我们看到作者依旧“思考于命运流转不息的草原上……空间的浩大与个人的渺小对峙,文化的凝滞与生生不息的牧草牛羊对应……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张力和粗犷、隐忍的沉郁之风”(窦万儒《爱与痛交织的祭台》)。面对“环境与生存,活着与更好地活着”的双重矛盾,“我们能够坚守的还有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本真的自我,如同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源头。这一追问,问出了作家的良知、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爱之深,忧之重。“在各种生活的迫使、各种欲念的引诱以及各种矛盾的驱使下,深藏心灵的所有恶念会被无限制地放大。”《早春的阿万仓》从当智草原打井写起:“黄河几乎贯穿了玛曲大大小小的乡镇……玛曲一些地方的牧民守着湿地却没水吃”,“大片大片的草原已经开始沙化,碧绿如茵的草滩也开始出现花白,遭到破坏的植被露出卷曲的根须……”而草原沙化,“大概也只有和挖冬虫夏草,以及挖秦艽、红参之类的药材有关。”非虚构作品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对真相的挖掘。追根溯源,“草原承包到每个牧户”,人们“失去了共同保护草原”的意识,“寻找很快富裕起来的方法或捷径”:“每年的三四月总有数不清的身影”“将身体交付于草地,以一种苦难的姿态换回草原的恩赐。”而正如王小忠所问:“这样的恩赐真能让我们得到富裕?”当头棒喝,几人懂得?

  自然文学大家奥尔多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