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大典,感受厚重的齐鲁文化。
□ 本报记者 周学泽
国庆节前夕,记者到黄河边上的德州齐河县,参加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举行的座谈会,来自北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黄河“入海口”就在山东。座谈会上,黄河流域辉煌灿烂的文化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除了“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思想大家看山东”也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黄河流域政统和道统的分野
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体系先在黄河流域奠基壮大,像汉民族、汉字、汉文化和思想都在黄河流域形成,然后不断向四周扩展。
上海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授余志鸿曾研究认为:中华文明以黄河流域为圆心,然后如石子投水般以“涟漪”状一圈圈向外围扩展,这和西方游牧文化以“点对点的线性传播”明显不同。
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核心部位是中国人常讲的“中原”,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不同省份出现不同的发展“侧重”,像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承担起不同文化角色。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政统和道统之别。政统以君王为代表,表明皇帝具有世俗权力的合法性,而道统则以读书人为承载,担当道德标准和精神价值。
具体说来,陕西、山西和河南,都曾长期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是古代中国的政统承载地。在座谈会上,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纲说:“陕西、山西这两个省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特别是汾河和渭河流域是黄河文化形成的核心区域,中国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此建立,它的政治地位确定了它的核心区域。”
渭河流域在古代中国较早地扮演起政统中心的角色,像秦汉、唐朝都曾经建都关中。与此同时,山西汾河流域在黄河文明孕育中也占据重要位置。中国黄河网总编、山西省黄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稳柱在座谈会上发言说:黄河文明的形成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山西体现在夏商周三代,此外山西的三晋文化也比较有名,存在大量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比如鹳雀楼、碛口古镇、黄河古渡、黄河铁牛等。
河南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地位也很特别。2011年3月28日,作家余秋雨到河南参加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时曾说:“河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我曾讲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看一个地方的文明度,就看它有没有变成国都,国都很重要。那么,有8个古都被全世界确认,8个古都有一半在河南,充分说明河南的重要。”
河南在古代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集中体现在洛阳、开封等地。洛阳古称洛邑,曾为东周国都,晋朝也定都洛阳;隋唐定都长安,但洛阳地位越来越重要。武则天特别喜欢洛阳,说此地是“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还说“水陆通,贡赋等”;公元690年,武则天迁都洛阳,后继李唐重返长安,但在唐亡前夕,第19任皇帝唐昭宗又迁都到洛阳。宋朝往东,定都开封。
山东区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但思想文化繁茂,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思想中心,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标志,山东开始在古代中国长期担当道统承载地的角色。
1919年,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面对列强慷慨陈词:“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从世界文化的高度看待山东之于中国的文化地位。
“诸子百家一半是山东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出生和汇聚到山东,逐步创建起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所谓“诸子百家一半是山东人”。
山东的诸子百家思想引领中国思想两千多年,当年胡适到山东曾特别称赞“山东人阔哉!”。1931年1月,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来青岛网罗人才,被邀在国立青岛大学演讲时,对齐文化、鲁文化、鲁学、齐学以及孔子、阴阳家、神仙家、黄老之学等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胡适旁征博引,借古讽今,演讲尾声,最后总结道:“鲁学的儒,齐学的道,都来自山东,山东人支配了中国两千多年,阔哉!”
山东人的确够“阔”。鲁国的孔子创立、孟子承继的儒家学说,以仁礼为核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很大,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鲁之小邾国人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以“兼以易别”为核心,体现和代表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呼声,是先秦显学。
齐国孙子写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代表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后世的兵书大多受他的影响。
齐国管子的思想庞杂,包含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思想是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是两位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