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薇菁
以浦江夜景为幕,在游轮上听一曲“良辰美景奈何天”;在网红书店和热门酒吧“沉浸”入一部好戏;在“老字号”美食地标邂逅一段古风快闪……这是眼下最受本地文艺青年和来沪游客青睐的文艺消费模式之一。
遍布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杨浦等地,突破原有经营范围,增设演艺属性的60家“新剧场”,聚合着新节目、新样式和新业态;一年内突破6000场次的演出,为申城演艺商旅成功结合打开无数“新空间”。正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所说,申城“演艺新空间”的蓬勃兴起,开启了文旅结合艺术消费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刷新着城市夜色的动人美景,更彰显出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繁荣与活力。
演艺资源深度融合,场地方、演出方共同创造新的合作模式
去年5月,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制定《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试行版)》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