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里,逐渐流行的汉服经过漫长的讨论和争执,从一个小众身份认同的符号发展成了庞大的产业
汉服:审美、生意和身份认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毛翊君
发于2019.12.2总第926期《中国新闻周刊》
成都,11月17日下午两点,一群穿着汉服的年轻人从四个地点涌入地铁,目的地都是宽窄巷子。
开汉服店铺的吕晓玮带了一队人,从文殊坊出发。这个位于宽窄巷子东北方向3公里的地方,是她第一家实体店的诞生地。那是13年前的事了,那时景区里的人来来往往,她的店却无人问津。而这趟活动,每支队伍上百人,加上没有报名又闻风而来的,人数太多了,景区人流监控系统被触动,计划中的快闪和大合影临时取消。
2003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作为汉服爱好者,第一次穿上汉服走上郑州街头,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这一天后来被圈内定为汉服出行日。各个城市在这一天前后,会举办相关的活动。
穿汉服出行在如今变得越来越常见,传统节日的活动、祭祀、景区里已经随处可见穿汉服拍照的人。超模大赛、汉舞大赛上也有汉服的身影,演员徐娇、词作者方文山成了代言汉服的明星。
在衣服形制上的锱铢必较,让这个群体看上去显得令人不解又苛刻。有人在知乎上说起这个圈子的可怕,穿着汉服拍视频,一不小心就因为穿着细节的错误挨了骂,一些“汉服原教旨主义者”激烈地批评后来的爱好者,诸如“穿影楼装都是背弃祖宗”“穿汉服不梳头你就是不懂礼仪”“朝代混搭你就是不懂汉服”。
圈子里的资深玩家也在用匪夷所思的目光看着后来介入汉服圈的人们,鄙夷他们的商业目的,但也不否认这是他们所希望的汉服全民化的可能方向。16年里,汉服运动经过漫长的讨论和争执,从一个小众身份认同的符号发展成了庞大的产业。
当代网红和初代玩家
2016年的时候,吕晓玮开始向全国扩展自己的汉服实体店,那时她发现,1994年出生的连雨馨穿着汉服成为了网红。这是个从来没有在圈里出现过的女孩。
今年双十一,连雨馨店铺的销量一口气冲到了当晚淘宝女装店前100名,数据超过了吕晓玮经营13年的老店。她的身份是时尚达人、微博故事红人。三年之前,她刚毕业,对着手机录历史短视频,也教女孩子如何盘古装发型,微博粉丝突破20万。她认为,自己是杜甫诗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样子,所以给自己起名“小豆蔻儿”,随之开起汉服淘宝店,叫作“十三余”。
连雨馨把自己对汉服的喜爱,归结为自幼母亲教她背《诗经》。2012年到重庆上学时,她加入了学校的的汉服文化社,开始找渠道买汉服,甚至穿着上课。电视剧《明妃传》火起来的时候,她顺手录了一个自己梳剧中人物发型的视频,发上微博,一下有了上千转发。在那之前,她的微博只有2000多粉丝。这让她开始连续发送汉文化相关的视频,比如《小豆蔻儿聊古代》,一点点积累人气。
连雨馨不愿称自己是网红,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在传播汉文化。而在吕晓玮等早年介入汉服圈的人看来,“小豆蔻儿”的出现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商业化产物,这与那些汉服资深玩家当年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2002年,一篇《失落的文明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