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杰群
网剧《庆余年》开播以来,频频产生热点话题,引发年轻观众的关注与讨论。话题的酝酿、发酵和传播,归根结底在于其内容的吸引力。
观众表示,《庆余年》之所以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大原因在于其不拘泥于影视剧的类型化叙事。在传统影视剧创作中,古装剧无法摆脱宫斗,职场剧离不开玛丽苏,青春剧拘泥于甜宠恋情。久而久之,观众也熟悉了影视剧的“套路”,看了前半集,就能大抵猜出后半集会说什么。影视剧应有的悬念与刺激被虚置,年轻观众尤其会产生审美疲劳,直接“弃剧”。
《庆余年》的原著作者猫腻表示,这个剧如果成为爆款,和小说本身写得好不好关系不大。“因为范闲这个人物太容易出东西了,他有很多特质,比如对女性有吸引力,是出色的诗人、文人、爱国志士,武艺高强。最关键的,他还长得特别好看,结合了霸道总裁的所有特点。”
猫腻很直白地阐述《庆余年》主人公“范闲”容易打动观众的原因:“作为读者有两种代入途径,一种是跟着主角逆袭;还有就是代入范闲这种贵公子。这也是当红网文人物设定的两条不同走向,一个是少年崛起,另一个是人生赢家,都比较受当代年轻人欢迎。”
编剧王倦指出,《庆余年》本质上有悲剧色彩,却也藏了温情,对忠诚和爱情,对执念与理想,都有深刻描写。尤其是主角身怀现代思想,面对古代时空,而产生的火花碰撞,更是本剧极重要部分。
“曾经想过不冒险,选个现实朝代,把故事套进去,犹豫良久,总觉得这么做会丢了庆余年最根本的特色,相同类型太多,泯然众人矣。”王倦如是说。
青年网络文化传播历来具有社群化特征。当影视剧创作对网络社群的愿望有所回应,对文学作品与真实社会之间的联结有所探索,才能获得更大范围受众的认同。《庆余年》虽然是以古装和古代人物活动为蓝本,其叙事逻辑却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所熟悉的场景,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困惑与心理诉求。互联网社群化传播加上原著忠实“书粉”的响应,共同助力《庆余年》影视化的成功。
观众一代比一代挑剔。传统方法制作的影视剧让年轻观众感到乏味,早期低成本、快制作的网剧又似乎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有制作技术精良、叙事逻辑严谨的网剧才能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这一代95后、00后“Z世代”观众所认同的影视文化包含两个特质:既要提供释放生活压力的娱乐空间,也要从中得到精神层面的“干货”。
另外,这两年以《庆余年》《全职高手》等网剧作品为代表,网络文学的IP改编给影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传统文学的影视改编,网络文学内容体量庞大,多线程叙事,世界观架构丰富。在现代影视工业的支撑下,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具备被成系列地改编成多季剧的条件,从而诞生有东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与西方影视工业相比,国内影视业仍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例如薄弱的编剧能力、传统的编剧思维造成优质剧本的稀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影视创作取得长足发展。而同时,国内庞大的网络文学创作队伍,正在为影视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库。网络文学作品善用“Z世代”年轻人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天然地具有视觉呈现优势。
当下的影视创作者唯有探索一条既体现原创性输出,又具有网络表达特色的途径,才能让青年文化富有“出圈”的活力与生机。(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