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名家  
访著名书法家益中:率性清雅不染尘,唯期笔墨伴此生
2020-04-21 15:26:43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Admin  分享:

率性清雅不染尘,唯期笔墨伴此生

记者:张伟华

益中先生生活照

 

“益中”乃先生之“字”,另有“号”曰:云青,张小锋是也,陕西西安人(祖籍白水)。先生行伍出身,步兵指挥专业,军旅生活二十余载。现任,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家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盛唐书画院副院长,西安于右任书法协会会员。

先生虽未淬火于艺术类院校,但他自幼热衷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常年临帖不辍,遍访名师求学。其作《中华猴寿》在中国首届“福”文化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沁园春·雪》荣获全国“八大山人”书法大赛一等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荣获第二届国际书法大赛二等奖,《颂银川》荣获“银川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将进酒》荣获“黄道周奖”第一届海峡两岸书法作品展二等奖……众多作品被全国多家刊物刊登,被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海内外知名人士收收藏。近年来,热衷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交流,书画义卖及爱心扶贫等公益活动。

为此,记者慕名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先生你好,你在作品上落款多用“笔名”,为什么不用原名?很特别!

 

益中先生:不出所料,你和多数人一样,对我的这个落款都颇有兴趣。其实呢,一个“代号”而已。如果分要作些解释,就如同张飞也称“翼德”一样,用传统文化解读即是“字号”里的“”字”,当然现在不讲究这些。再深入一点,主观上是有些寓意的。你知道的,我自小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对《易经》也略知一二。“益中”二字就来自于易经的第四十二卦~“益卦”,大致是风雷激荡,相助互长,交相助益的意思。从卦象上分析,益卦的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震为雷,雷在天空中震动,大地上就会刮起疾风,风使雷声更显威猛,所以就有了风雷相益的意思。另外,益卦是从否卦变化而来,即否卦的上九爻与初六爻互换位置便成了益卦;有“取上补下”“损上益下”“变否为益”之意。孔子对益卦的注解是,“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以,我比较喜欢这个字。而益中的“中”主要取自益卦的三、四爻,合在一起总体的含义是,“益之‘攸往’,利在‘中正’”。哈哈,文字游戏而已。

 

记者:没想到,一个落款竟有如此大的学问。能谈谈你对“书法”的理解吗?

 

益中先生:这是个颇有争议,且非常鸿大的问题。广义上“书法”乃书之法度,当然她是有前提的。大的方面,一用毛笔、二写汉字、三是表达经典内容等等,说法不一,但大同小异。狭义上,我个人的理解,之所以称之为“书法”,一个是在功能上她已脱离了单纯的书写、记录等简单、本质上的一些特性。另一个她一定是书者对“书”这一特定行为,在精神层面对“美”的艺术表现。综合来讲,“书乃心画”。写的是性情,写的是情怀,写的人对墨所产生的点、线、面的组合性认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实践,但核心是大众审美下的文字之美,其最为关键的功能是愉悦人的精神生活。大众之“美”是对“丑书”“乱书”““盲书”“病书”的本质区别,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必须被大众接受并服务于大众。书法之真谛在于愉悦精神,升华思想,在于视觉滋养。所以我坚定的认为,凡是以换钱为目的的作品绝非真正的书法艺术。一家之言,个人理解,见笑。

 

记者:你的书法受哪位书法家的影响比较大?

 

益中先生:对我影响较大的是“二王”和怀素,其次是赵孟頫。

 

记者:为什么?

 

益中先生:一是对结构、线条、笔法在审美上的认同;二是性情使然,我自认为大开大合、疏密有度、率性简洁更适合我。洒脱是我一直追求的东西,我喜欢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在艺术上的洒脱,虽其法异同但在笔墨上的洒脱确实共通的,我喜欢。

 

记者:在我的想象中,军人一定喜欢直线加方块,可你为什么更钟情楷书?

 

益中先生:哈哈,直线加方块是职责所需,没有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就不可能锻造出军人的纪律性。毛主席不是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嘛!对于书法,“形”与“势”合言总括了书法艺术的形象,相对而言,“形”偏于静态,是表象的、结果的;而“势”偏于动态、是升华的、内在的、因缘的。形乃侧重于凝固在纸面上的书写痕迹,而势强调的是潜蕴于书写痕迹背后的那些阳舒阴惨、花笑鸟唱的生命意向。无论何种书体都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本质上也无高下,就看你钟情什么。“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便是以形势论书。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云:“王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这里的“骨势”与“媚趣”之类是相对的“势”,均指书法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力量。我钟情后者。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而怀素用笔,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的变化感和沉浮感,我非常喜欢这种独特的美感。而学习行与草的绵婉使转,能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与墨色的和谐之美。我想,只有“势”不可挡,才能挥洒自如!

 

记者:有时也能看到你的隶书作品,隶书的魅力主要在哪?

 

益中先生:对!学习书法我的观点是真、草、隶、篆,都要涉猎,相互补益。我也写隶,是汉隶。最初我写《曹全碑》,是因为她那秀逸灵动的线条吸引了我,后来又被《乙瑛碑》那古雅厚重的力量所感染,也曾研练过《华山碑》,体会那种放达劲健的豪迈,现在又被《礼器碑》那种铁画银钩的气势所征服。但不论那种,这些碑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工整典雅、遒劲浑厚、气韵生动。

 

记者:很难想象,作为曾经的军人,你放弃工作安置学习书法,你的亲朋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益中先生:有的支持,有的反对;鼓励者少,冷眼者多。有人觉得你放着办公室不坐,写什么字?有人说天真,胡闹!还有人觉得挺好,悠闲快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林林总总吧!我觉得,温饱不愁,适合自己就很好,人各有志呗。现在,主动为我介绍同道书友一块交流学习的很多,还有的提出跟我学书……总之,正能量大于负能量。

 

记者:据我所知,学习书法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请问你当时是怎么静下心来学习的?

 

益中先生:这里我先要强调一下,你所说的“枯燥乏味”还有待考证。有人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纸上的舞蹈,无声的音乐,无色的绘画,静止的建筑,作战的布局,情感的流泻,真是博大精深,置身于这种魅力无穷海洋里,即使一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门,也毫无乏味枯燥之感。相反,当我遇到一幅心仪的佳作会醉心其间,甚至欣喜若狂;当我写出一副满意的作品,会沾沾自喜而爱不释手。这种心境,恐怕你很难体会,夸张一些,不亚于一个百万富翁在摩挲他那厚厚的存款单。你想,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会有乏味枯燥的感觉吗?能不安下心来潜心研练自己钟爱的书法么?

 

记者:对不起,请恕我浅薄了。我想,在艺术道路上你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你是怎么挺过来的?

 

益中先生:有这样一句古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曾经接触过大海,就觉得其它江河湖泊之水,就称不上是水了,见过巫山的云后,就觉得除了巫山的云,其他的云就不算是云了。我能自幼自学书法到今天,能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中坚持学书,是经历过一些艰难曲折,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无所谓艰辛了,只是一种经历而已,既然有过那样的经历,今后再出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还能算是挫折和困难么?

 

记者:请问你对古人的书法有何评价?

 

益中先生:论古人之书,晋朝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期,艺术成就相当高。这是因为,晋人离汉魏不远,有大量流传下来的墨迹可供他们临摹学习,师承上又是家族亲友间相传,通过他们的口传手授,平时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容易有所成就。加之几种书体到了晋代都已相当成熟,再有晋人“丰神疏逸,姿致萧朗,崇尚清谈,专心艺事,视名利如烟云,以自然为法则,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所以说,晋代的书法韵胜度高,这也是“风会所驱,势有必然”。所以,我认为学书必须以晋人之作为范,并施于刻苦。

 

记者:你拜访过哪些书法名家,有何收获?

 

益中先生:在书学之路,我启蒙于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陈宏老师,军旅之初师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郑小成先生,转业地方后在盎然前辈的引荐下多次求教于吴三大先生,并得到了先生的悉心指教。古人说,“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所以,我还经常虚心地拜身边的能者为师,受益匪浅。

 

记者:据我观察你近年来比较热衷于公益活动,有何启发?

 

益中先生:我始终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必须服务于大众,我醉心于书法,书法养育了我。作为一个准艺术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应具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些贡献。“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记者:那你对自己的书法之路有何现愿景?

 

益中先生:率性清雅不染尘,唯期笔墨伴此生。学书乃修性,艺术写性情,没有愿景,顺其自然吧。

 

益中先生在书法艺术领域已经拥有一席璀璨星空,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越来越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益中作品: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