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周丽燕)五十载躬耕,风雨无阻;一朝育良稻,当惊世界殊。7个杂交组合,48粒杂交种子,成功选育我国应用时间最长、配组合最多、适应性最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水稻“珍汕 97A”…… 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是世界上最懂杂交水稻的人之一。他是我国育出野败不育系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并开拓了杂交水稻育种新途径,使我国走入籼型杂交水稻新篇章;2019年评为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亲历饥饿,立志学农
没有对饥饿的深切体会,就不会有让人人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1937年10月出生于萍乡市湘东区一个小山村的颜龙安,祖祖辈辈种田为生,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有着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
他不会忘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乱年代,家里种了7亩田,但一家人却食不裹腹,两岁的妹妹不幸夭折。他不会忘记,1958年8月,他考取了江西农学院,而当时全家人的主食是没有几粒米的红薯稀饭,父亲为无钱供他上大学而犯愁。他不会忘记,大学期间,一场历时三年的饥荒席卷全国,农学系的学生同样得忍饥挨饿。
饥饿在劳筋骨、苦心志的同时,也激发出一个农家子弟要当农业科学家的远大志向。“好好读书,把水稻产量提高一点。”这是父亲对即将跨入江西农学院的颜龙安的叮嘱。大学4年,享受国家甲等助学金的颜龙安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在广泛涉猎农业科技书刊的过程中,颜龙安对遗传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精辟论述,为他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新天地。
对颜龙安来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全身心地汲取养分。4载寒来暑往,艰辛与苦涩的求学之路,磨砺了颜龙安的意志;战胜贫困与饥饿的志向,成为颜龙安一生的科研动力。
1962年,颜龙安大学毕业,被分到宜春市,他主动要求回到当时的县级市萍乡,组织上将他分配到人人羡慕的粮食、商业部门,他却要求学以致用,乐呵呵地走进萍乡市农业局,开始了与泥巴、水稻打交道的生活。
潜心育种 精研杂交
杂种优势是农作物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在20世纪世界育种史上,玉米、高粱等作物都通过杂交实现了高产优质,那么水稻是不是也能利用杂交优势,满足人类“吃得饱、吃得好”的目标?
自1926年美国的琼斯首次发现雄性不育水稻,给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带来曙光之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以求地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却屡屡碰壁。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科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水稻育种专家心系祖国,放眼全球,决心团结奋斗,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李必湖在国内首次找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即“野败”)。此后的工作是把“野败”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进而育出生产上所需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从而实现“三系”配套。
为了加快研究进程,1971年,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性的协同攻关。正是此时,颜龙安来到了光热资源优势明显、适合育种繁种的海南岛,一边向袁隆平和其他研究者学习,一边更新自己的研究思路。
当时大家的思路主要集中在从常规品种“南广粘”中筛选不育材料上,进展较缓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使雄性不育后代保持100%不育率的理想品种。
颜龙安认为,杂交高粱的研究是从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的,水稻可能也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野败”不育材料(即野生稻)上,这样通过远缘杂交,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后来,他和助手便选取了不同品种的水稻与“野败”杂交,人工对300多朵颖花进行异株授粉。“我每天要花十多个小时一株一株、一穗一穗地观察水稻成长,并记录下来。实验记录就写了10万字。”颜龙安说。
最终,他获得了“野败”与“二九矮4号”“珍汕97”等7个品种杂交的48粒种子。
含辛茹苦 增产千亿
带着这48粒种子,颜龙安回到了家乡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