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考古、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加强内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1.内蒙古历来是北方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共同家园
内蒙古是一个纵向十分深厚、横向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区。各民族在这里栖息生活,谱写了一曲曲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交响乐。远自汉代,统治者就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策略:从汉高祖开始先后有十余位宗女嫁于匈奴单于,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昭君出塞;《汉书》中也有大量匈奴人归汉封侯的记载。以政权形式整体上推进民族融合的也不乏其例:北魏孝文帝政治上力排众议,推动太和改制,“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语言上“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如此渐习,风化可新”,目的就是令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北魏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融入中原先进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分子。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如蒙古族,祖源上与匈奴、东胡、鲜卑有密切联系,统一过程中汇聚了汪古、克烈、乃蛮等部族和突厥等众多栖息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民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融合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形态;任何在民族及其文化形态上单一、排他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历史虚无主义。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各民族创造的灿烂历史与文化一起汇聚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与文化。
2.内蒙古丰富的历史遗迹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大窑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汉长城、居延汉简、盛乐古城遗址、辽祖陵、元上都等,无一不镌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拥有的智慧与才华。中华文化中的玉文化、龙图腾崇拜在红山文化中有迹可循;契丹人的辽祖陵、辽中京等历史遗迹令人惊叹;吐尔基山辽代公主墓墓藏文物精致富赡;女真人修建的从呼伦贝尔绵延至内蒙古中部的金界壕气魄恢弘。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国力强盛的元朝,其名称源自于《周易》之“大哉乾元”;文化更是荟萃中外,元上都城内仅宗教建筑就有道教的崇真宫、长春宫,佛教的大龙光华严寺及藏传佛教的乾元寺、帝师寺,儒学的宣圣庙,在元代文献和后世考古中甚至发现了景教、伊斯兰教的有关资料及欧洲人埋葬于元上都附近的事实。至于元上都附近的李陵台、辽代捺钵凉殿、金界壕、旧桓州、新桓州、西内、东凉亭等,共同构成了元上都遗址群,能够全面反映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出元上都不仅是当时世界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文化荟萃之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看,遍布内蒙古大地上的丰富历史遗迹,还没有充分展示给人们;这些历史遗迹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术研究还缺少具有宏阔历史视野的系统解读北方各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加强内蒙古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必要且迫切,意义深远。
3.内蒙古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格局的形成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方草原的田园牧歌生活也产生了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音乐艺术如格斯尔、火布斯、潮尔道,体育活动如贵由赤,等等。
这些文化形态的特点是鲜明的:一是体现为久远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格斯尔、江格尔是久远的民族历史文化传说;火布斯在元代的宫廷音乐里就已经出现,“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