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要当好学校的第二课堂
“我那个小孙子才几岁,却有1000多个恐龙模型,有些我都叫不出名字,模型中还有很多科普元素。”1月5日,贾跃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我们认为很高深的科学,就像这些恐龙模型一样,其实可以变成很形象很生动很具体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解科学。”他表示,科普的最高境界就是注重对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问题和科学追求的探索,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性。
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前任馆长,贾跃明认为,要把博物馆作为学校的延伸或者第二课堂,着重于科技知识的传播与传授。
“隐藏”的教育资源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博物馆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和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
博物馆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中,却容易被忽视。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利用博物馆进行教学活动,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积累和兴趣培养。此外,学生能够在更加开阔的环境中,通过更加形象、鲜明的教学资源,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经验。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因此,博物馆的巨大教学价值以及独特的教育方式是不可替代的,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模式,把这个被“隐藏”的教育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完善当代教育体系。
深圳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傅晓平告诉记者,该馆与深圳南山区学校开设博物馆课程,打通课内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