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京剧《一蓑烟雨》的启示
京剧如何与当代无缝衔接
“这戏最后的结尾很有现代性,可以看出这些年轻人真喜欢苏东坡。”小剧场京剧《一蓑烟雨》谢幕后,一位观众对她的同伴说。这位观众的同伴则看出了另一种味道:“结尾其实很有些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味。”
这两位观众提到的结尾是这样的:青年苏东坡、中年苏东坡和晚年苏东坡一同出现在舞台上,自观自身,相互慰藉。耐人寻味的是同一个结尾,有人看出了西方的感觉,有人看到了东方的传统,东西文化的意蕴在这一刻“统一”了。
其实,不只这一个结尾,《一蓑烟雨》整出戏,主人公是宋朝的苏东坡,讲的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穿的是改良过的带有北宋味道的服装,舞的都是京剧程式化的动作……但始终能够让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西方文化的影子,在过去的时空中找到当代人情感落点。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拉近了古人与今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这出戏的“妙处”首先在于它没有采用大叙事的手段,不是重现历史中的“乌台诗案”,也没有描述苏东坡受冤被贬的过程,它更没有直接呈现苏东坡的丰功伟绩和英勇与坏人做斗争的艰辛历程,它只是展现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被贬后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场景,它是用人性在解读苏东坡。
其实,戏曲最为擅长的并非是宏大叙事,反而是呈现大背景下的人物百态,故事本身只是条线而已,例如《单刀会》里面对浩瀚长江的关羽,《法门寺》中“实指望官升一品”的赵廉……事实上,传统艺术里的优秀剧目对“人性”“人欲”的重视与西方艺术、当代艺术对“人性”“人欲”的重视是有一比的,只是表达和传达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其次,尽管是一出新编的小剧场京剧,但是它没有脱离“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要求,甚至直接引用了传统戏的程式动作。例如在展现苏东坡喝酒听书时,其动作就用了传统戏《问樵闹府》中范仲禹的动作。这些传统的虚拟化的动作不仅与这出戏的“诗意”相符合,同时在审美上,它所形成的意境以及给予人们的思考和联想,与当代艺术里那种“抽象”“开放”对人们的大脑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