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曹禺诞辰110周年,我们要纪念他什么?
新华社记者白瀛、范思翔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也彰显着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
今年是剧作家曹禺诞辰110周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等相关单位相继举办纪念活动。曹禺原名万家宝,自23岁写成处女作《雷雨》,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从未停止。今天的我们,要纪念曹禺什么?
鼓励青年创作者探索创新
1936年,曹禺应校长余上沅邀请,前往国立戏剧学校任教,开启戏剧教学生涯。作为曹禺的学生,今年92岁的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回忆,曹禺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对戏剧的热爱。
“曹禺老师讲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挤满了人,挤不进的学生只好站在外面的窗户边听课。”徐晓钟说,“曹禺老师在讲剧作和西洋戏剧课时,比如讲萧伯纳的《康蒂妲》,就立刻亲自上马扮演剧中各种人物,激情地朗诵,在台上演绎并沉浸其中,向学生传递作者的激情和原著的文学美。有学生曾感慨:他用全部的生命的力量来震撼我们的生命,而我们的生命还在沉睡。”
除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曹禺还以开放的胸怀鼓励青年人创新创造。
1993年初,徐晓钟带着青年导演王晓鹰去北京医院,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的《雷雨》拟删去鲁大海这一角色的构想征询曹禺意见。
“删掉?”曹禺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好,我赞同。”接着补充道:“将来会有批评你、骂你的,你要沉得住气,就说当时你和作家商量过的,作家同意的,就拿我来当挡箭牌。”
回忆起这段往事,徐晓钟认为,曹禺对青年创作者在进行探索和实验时的宽容、鼓励和肯定,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很有启发。
艺术创作要深入生活
1937年2月,欧阳予倩导演的《日出》首演。在《日出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