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卷》(局部)。资料图片
作者:孙红卫
【深度解读】
在1998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木兰有两个如影随形的伴侣,一个是木须龙,另一个是蟋蟀。这两个角色作为故事的配角,如堂吉诃德的桑丘、鲁滨孙的“星期五”,一路插科打诨,为影片增色不少,制造了许多喜剧效果。而在刚刚公映的迪士尼真人版影片《花木兰》中,木须龙消失不见了,蟋蟀则由一位同名的兵士替代,这种角色的调整引起了不少热议。
在中国,花木兰的传说与《木兰辞》妇孺皆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吟诵已成为童年记忆的组成部分。通过豫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的方式,这个故事也早已被搬上舞台,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正因为此,不难理解,对于部分中国观众而言,影片中的木须龙也罢,蟋蟀也罢,均属于编剧缺少敬意的杜撰。它们从一开始就指向了一种文化挪用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