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在当代如何传承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以浙江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推动非遗由数量型传承保护向质量型活化利用转变,正在构建起非遗保护的新格局。
牵手现代设计,让产品有里有面
京杭大运河拱墅段是大运河杭州段运河古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在这里,都市元素、历史古城与运河文化交相辉映。2019年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批复支持设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拱墅站打造传统工艺的“城市会客厅”,积极探索城市非遗保护的模式与路径。
2020年初,拱墅站联合当地的老字号打造国潮线下体验店,在杭州商业中心街区中植入非遗文化。“许多市民游客在现场体验传统的木版年画拓印技艺,仅元旦一个晚上便印了千张有余,很多市民体验之后意犹未尽,又购买了木刻体验包,准备深度体验这一悠久技艺的乐趣。”拱墅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推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拱墅站还大力培育和孵化融入当代生活的非遗产品,比如,对遂昌的传统食品进行改造和重新包装,与陕西华县皮影戏合作,将皮影元素融入月饼制作,联合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开发出融入非遗元素的餐具、茶器、酒器、香器、灯具。据统计,仅2019年,拱墅站就开发出20多项非遗产品,为约2000位贫困百姓带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说:“非遗不应是静止的,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否则就无法接续传承。”
丰富的节庆习俗为非遗融入当下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送大暑船”是台州市椒江区重要的节庆习俗。椒江区葭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