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秦公簋的题跋之谜
2020-04-22 16:55:57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名为秦公簋。据考,秦公簋,乃春秋时期秦景公时祭器,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1917年出土于甘肃天水西南乡间,初为时任甘肃都督的张广建所藏,1935年张氏后人将其变卖,遂为北平书法家、收藏家冯恕购得珍藏。1950年,冯氏后人将其捐献国家,藏于故宫博物院。1959年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中国邮政发行《东周青铜器》邮票,全套8枚,其中第二枚主图即为秦公簋。

  簋盖及器身均作细小盘螭纹,双耳上作兽首。簋盖上有铭文54字,器身有铭文51字,共105字,字体与石鼓文颇为相近。盖和器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9字,故知此簋乃官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已历十二代,威名远震;秦景公继承其祖先功德,抚育万民,武士文臣,永保四方,乃作此器以为颂。铭文均由印模铸就,制作方法新颖,在古代青铜器中为仅见之例,开创了早期活字模印之先例。铭文较诸西周金文,字体稍短而多变化,实为秦石鼓文的滥觞。

  因其独特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时至今日,国内外诸多学者已对秦公簋作过研讨和考述。罗振玉、王国维、马衡、徐乃昌、商承祚、郭沫若、容庚、马叙伦、于省吾、吴其昌、杨树达、陈梦家、唐兰、闻一多等均曾于其著述或论文中有所涉及。

  去年底,“大道:百年名人翰墨集萃”展览在上海宝龙美术馆4号展厅举行。此次展览荟萃孙中山、廖仲恺、黄兴、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胡适、陈独秀、陈寅恪、王国维、罗振玉、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郭沫若等百余位名人的翰墨手泽,可谓群贤毕至,星光璀璨。

  此次展览中,有一件罗振玉旧藏、王国维题跋的秦公簋(敦)拓片立轴,是已经在国内展览中第二次出现的“名品”了。此轴上一次现身,是在两年前,时逢王国维诞辰14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国学研究院、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特主办“独上高楼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