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记”大概是古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最有力的明证了,是人间烟火里的诗。人们在元旦时“进屠苏酒”,立春需“彩仗驱牛”,清明则扫墓踏青……
后人在欣赏这一派田园风光时,往往看不到牧歌背后的苦衷。民以食为天,农作物的种植对季节把控有着严格的要求,唯有“不违农时”才能“谷不可胜食”。于是在农耕文明的“刚需”下,上古的“圣人”们不得不把观测到的重要岁时制度化成月令,要求百姓遵循。后人眼中诗意盎然的“东风解冻”“雷乃发声”等候应,在古人眼中一旦没有按时出现,往往预示着危险,于是在这些重要的岁时,人们自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禳灾祈福的仪式活动以求得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作为脱胎于自然规律的人间律法,月令有着酷凛的一面,这一倾向直到南北朝才有所改变。南朝梁时期,宗懔第一次以百姓的眼光观察起岁时节令,用《荆楚岁时记》如数家珍描述起这些时间节点的民风时俗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