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艺家】
91岁高龄的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戏曲理论家。他对戏曲音乐理论的研究充满兴趣并颇有建树,由他汇校汇释的《西厢记集解》获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三等奖,撰写的《戏曲理论史述要》被韩国岭南大学译成韩文,作为戏曲理论教材。
北京红庙北里一号楼,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楼,居住着许多艺术界的前辈学者,傅晓航先生就住在这里。2020年1月16日,作为“中国戏曲前海学派学术史整理与研究”项目的采访人,我专程登门拜访傅老。
近两年,傅晓航的听力和步力都明显下降,常常听不到敲门声。我来时,他已提前留了门。进屋后,见到傅晓航正坐在“工作室”的电脑前忙碌着,他肤色红润,精神饱满,笑称自己“生就家传的童子面”,不像鲐背之年的老人。
傅晓航口中的“工作室”,是21世纪初单位为他补配的一套面积不大的两居室。房间四白落地,陈设也很简陋,占据屋子大半空间的书柜、书箱、书垛,都是他几十年治学研究积攒下来的学术资料。
出生于1929年的傅晓航幼年时期在沈阳度过。毕业于国立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政治系的他,曾立志成为外交家。家庭出身的原因,让他与理想失之交臂。不过,傅晓航自幼爱好音乐,大学业余时间曾跟随白俄罗斯小提琴家斯托洛夫斯基学习小提琴演奏,这为他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1949年10月,傅晓航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戏剧专业学生。毕业留校后,他担任著名戏剧理论家周贻白的助手,成为周贻白的入室弟子。
傅晓航说,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和工作的17年,是他人生中一次“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那里汇聚了欧阳予倩、张庚、曹禺、沙可夫、光未然、舒强、戴爱莲等中国顶尖的艺术家,还有列斯里、雷可夫、古里耶夫、库里涅夫等苏联著名的戏剧专家,因此傅晓航得以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外戏剧史论。
与此同时,他观摩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当时诸多戏曲名家,像梅兰芳、谭富英、裘盛戎、李多奎、叶盛兰、李少春等的经典剧目他都看过。特别是1952年举办的全国第一次戏曲大会演,集合了京剧、评剧、越剧、川剧、豫剧等23个剧种,1600多位演员,82个剧目,傅晓航从头到尾看了个遍。丰富的观摩实践使傅晓航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眼中原本的陈腐旧戏竟然是那样异彩纷呈、魅力无限,从此他与传统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革”结束以后,傅晓航主动要求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他从现代戏曲史学科的奠基人王国维入手,探索戏曲艺术表演体系,陆续研究了古代戏曲理论家胡祗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