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年伊始,寒假将至,带着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来一次“审美之旅”,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在假期的选择。其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美,在交流、欣赏、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健康积极的审美能力。有人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审美,不单是艺术修养,更是健全人格的组成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素养。本期,让我们通过美学与诗词、美学与生物学等学科的融合,共同感受教材中的美、体会审美这种无形的精神需求,并探究审美教育在激励个性、提升自信方面的独特价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你能想象,朗读上面这些古诗词,同时欣赏对应的美丽中国画,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吗?
因为在美术馆工作的缘故,我常常受邀去文化活动、艺术机构、中小学校,给读者们分享中国绘画与中国诗词交相辉映的故事。每次演讲开始之前,大家最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直接读唐诗宋词里的文字就十分美好了,还有必要同时去看中国绘画吗?
我则会回复大家,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延续至今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石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汉字,如唐诗宋词、经史子集等,都是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瑰宝;另一方面就是华夏图像了,这一部分呢,主要传承在中国绘画中。
图像对于历史的传承非常重要
传说华夏文明的起源是“河图洛书”,《易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