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中国民族志电影,他是先行者
2019-12-19 11:04:51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中国民族志电影,他是先行者

青年杨光海。资料图片

  杨光海与瑶族群众在一起。资料图片

  一生低调、从不张扬的杨光海,与这个世界的告别也是静悄悄的,送别他的,除了亲属、同事,只有几位从北京本地和昆明赶来的好友。

  11月27日凌晨5时半,北京密云区医院,88岁的杨光海安详离世。

  这位中国民族志电影先行者,一辈子沉浸在民族纪录片的拍摄和资料整理中。那些黑白的、彩色的影像,关乎民族历史、国家记忆,更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

  从子雄摄影室的学徒到不怕死的摄影师

  杨光海能加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以下简称“民纪片”)的拍摄队伍,与他在子雄摄影室培养起来的对影像的爱好和精湛的摄影技巧有关。

  位于昆明云瑞西路的子雄摄影室,是20世纪40年代昆明有名的照相馆。15岁时的杨光海因读过小学识字,被招收为照相馆的学徒。老板郭子雄不知道,这位从云南大理湾桥乡靠走路、搭货车,用六七天时间才来到昆明的白族少年,数十年后,会成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第一人”。

  1950年2月,昆明解放,杨光海被新生活吸引,报名参军,考入西南军区军政大学,1952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7年,为配合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经国家领导人批准,全国人大民委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民族研究所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开展了民族纪录片拍摄工作。

  这项动员了国家力量的影片创作计划从1957年启动,到1981年结束,共计完成了21部影片。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民族志电影史上投资最大、动员最广、历时最长的一次拍摄活动。

  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纪录电影片的拍摄时,杨光海只有25岁,那时他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助理。

  《佤族》是其中的第一部。当时佤族还处于原始部落、刀耕火种时代,语言不通,很少有人进入,摄制组首先和头人沟通,为了取得信任,向每家每户赠送盐和茶叶,和他们一起喝水酒,吃烤在火塘边上长蛆长毛的肉。

  拍《独龙族》更为艰难,摄制组带着沉重的摄影机、脚架、行李,乘坐火车、货车、邮车、马车,20多天才从北京辗转到云南贡山县,又从贡山跟着马帮走了10多天,翻越碧罗雪山,穿越茫茫森林。那时正是困难时期,没有足够的粮食,体力消耗很大,吃不上蔬菜,偶尔能捡到马帮丢弃的莴笋叶放在面疙瘩汤里煮着吃。拍了两个多月后,又要赶在大雪封山前走出来。

  以杨光海这次经历写成的文章《独龙江畔》发表在1962年5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

  动员国家力量创作的影片被蒙上历史尘埃

  1958年春耕开始前,云南普洱市西盟区(后改为西盟佤族自治县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