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要闻  
疫情中的高考生毕业生,心灵抗疫是一场持久战
2020-06-20 14:52:28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近日,在北京出版集团主办的“心”抗疫,新成长——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疏导与防控专题讲座上,团中央12355青少年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负责人、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新冠肺炎防控青少年心理咨询百问百答——来自12355的声音》副主编许建农,讲解如何帮助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心理防护能力的主要方法。

  据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面向全国10万青少年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半数的受访青少年认为自己受到“憋闷”“恐惧”“紧张”情绪困扰,约三成受访者表示“全天基本离不开手机”,还有10%的青少年“一天中什么也干不下去,就是玩游戏”,甚至出现因为玩手机和游戏导致家庭矛盾的情况。

  对此,许建农表示:“这些疫情期间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果不在后疫情时代加以解决,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惯性,影响到孩子长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持续的,具体体现在:疫情期间遭受较大冲击的青少年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疫情反复导致情绪波动,容易产生亲子冲突和家庭矛盾;部分学生复课后成绩下滑,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居家学习难以适应复课后的作息,产生睡眠问题;青少年返校后对来自疫情发生地区的同学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人际关系,等等。后疫情时代心灵‘抗疫’仍不容忽视,必须作为一场持久战来应对。”许建农说。

  一位高三毕业生家长提问:孩子近期面临复课又停课又复课的状态,感到学习节奏被打乱了,还经常无助、焦虑,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许建农表示,对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自我调控能力在关键时刻非常重要,同学们应该建立自己一定的生活规律,一定的信念和计划,尽量不要因为外界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学习、生活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让你正常地发挥出自己平时的学习水平。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问:“最难”毕业季,面临毕业、就业、学业等很多压力,感到焦虑、无助、迷茫,应该如何自我调节?

  许建农表示,首先应当认识到就业焦虑不是只在自己个人身上存在,国家也已采取很多政策措施来缓解今年的就业紧张问题。毕业生们要理性、客观、活在当下,不妨把自己的第一步踩得稳一点,找准定位,不要好高骛远,是金子总会发光,有能力的人肯定会不断获得成长。

  讲座现场,许建农结合当前防疫形势,就如何疏导青少年心理问题,向广大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5个建议:

  第一,识别与接纳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处于焦虑、紧张、烦躁的状态中时,首先应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到产生负面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寻找解决办法。

  第二,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工作、家庭本身。作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对疫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应该做的事上,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家长、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集中到照顾监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

  第三,改变行为模式,目标细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疫情期间,部分青少年容易出现拖延的症状,继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将完成学业任务的目标一步步细化,先完成容易完成的,焦虑感和拖延就可能慢慢缓解。

  第四,积极沟通,强化社会支持系统。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较弱,这时家长应更多地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恐惧、忧虑说出来,从而减弱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第五,阳光心态,科学防护,劳逸结合。阳光心态不仅仅指孩子们,家长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生活中不要把消极、恐惧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否则心理疾病也像生理疾病一样,容易传染。

  许建农强调,如果发现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幻觉、严重的睡眠障碍等,应该及时到医疗机构、专业部门寻求帮助。

  讲座最后,许建农说:“历史上每一次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每个人经历的挫折和打击都将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我们的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没什么可怕的,第一是接纳,第二是让孩子们通过挫折,让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坚强,并且以此为动力,以此为财富,在今后的成长中焕发出新的动力。”

  《新冠肺炎防控青少年心理咨询百问百答——来自12355的声音》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携手北京出版集团共同推出。图书内容精选自团中央直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在疫情期间开展的咨询问答,以全国10省市服务台100个代表性案例,分析讲解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生活等问题,帮助青少年、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科学认识、应对疫情,减轻心理干扰及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