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市场  
从信仰角度解析中国式相亲的病
2019-10-17 17:45:08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文/摩西)“男欢女爱,娶妻生子。”原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随着中国经济井喷式发展,走入婚姻却越来越难,其中出现各类病证,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北上广深更是病的不轻,由此又延伸出其他病症。相亲形式与人们的心态变的越来越畸形。人们普遍缺失安全感,信任成为可能被伤害的风险,傲慢与自卑充斥着心灵。而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呢?治病要先找病根、分析病状、给出解决方案。现在就让我们开启一段自我诊断之旅吧。

中国结婚率创近十年新低 婚姻被什么绊住了脚

前不久,上海电视台播过一件事,一位男方的父亲要女方出示KPI,理由是自己的儿子太优秀、家庭条件很好,所以女方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如何判断呢?女方的KPI就是依据之一。记者随后街访,大多女性表示理解,可以接受。

上海这座城市,每周相亲活动从几百人一场到几十人一场无数,内容丰富,有桌游、旅游、读书会、八分钟、轰趴等等,价格少到三四十元,多到七八百元不等。按理说,这么多机会,认识异性应该是一件极简单的事,只要勤奋,多跑几个场子就能很容易的认识大量异性。然而,现实情况,上海是全国单身人数排名最靠前的城市,结婚率逐年递减,单身大军充斥着整个城市。

什么样的业务员会自称老师,天天关心你我的嫁娶?当然是婚恋网站,有一家知名婚恋网站“老师”曾自豪的给出一组数据,自称他们在上海的女会员高达2000万人,我们先不深究上海常驻人口减去已婚、老人、未成年、男人,还有没有2000万人?只看这家婚恋网成立至少10年,10年中业绩腾飞,吸引大量资金涌进相亲市场,开发各类APP。也就是说,婚恋网站在10年内并没有为上海青年男女作出贡献,成功率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10年中既然还有千万会员,证明了会员只有注册的,没有注销的。我们就以上海常住人口2500万的十分之一计算250万人也已是一组很庞大的人群了。

针对以上情况,很多人给出自己的建议:“经济水平与结婚率成反比,经济水平越发达,结婚率越低。”“一线城市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成本过高,压力与成本导致单身人口剧增。”“中国较优秀女性大量涌进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单身女性远高于男性;而三四线城市单身男性又远高于女性。一线城市的女性已看不上老家的男性,而一线城市里的男性也看不上外地的女性,逆循环就此形成。”......这些观点多多少少都说明了问题。

那么,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城市变迁、国家政策、经济环境这类客观因素,这类因素只能代表几个侧面,由于单身人口基数过大,2019年最新统计已超2亿人,占总人口10%以上,这是多恐怖的一组数据,基数过大,就一定不会只有客观因素,肯定还有多个主观因素,这种主观因素映射出了某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又反射出人们的某些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得到了普及和广泛认知,从而促使了目前中国相亲市场的活跃与无奈。

到底是什么绊住了进入婚姻的脚?

把一件不正常的事做百遍千遍 它还是不正常

上文中提到一位父亲要女方出示KPI,我们以这件事做一个简单分析,看看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是傲与卑。傲是认为儿子以及自家的经济条件非常好,生怕儿子吃亏,也生怕找到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儿媳妇。所以自以为聪明的想出KPI这档子事。我们先不谈伪造KPI是多么的简单、也不谈爱情在婚姻中的权重。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幼稚至极、自大至极的,自以为条件好,就能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对待她人,在人还没见面之前,男女双方还没有交流了解之前,先用一把尺子量出边界。这真的可取吗?

卑是父亲心理非常清楚自家儿子是不行的,目前相亲市场女性远远多于男性,一名大龄男青年还需要老父亲以KPI的形式相亲,还在电视上为自己吆喝。只能说明目前婚恋市场上确实存在一部分男性是不独立的,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缺乏个性,缺乏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巨婴在一线城市不占少数,自己的婚姻大事全由父母操控,而父母知道自己儿子不行,又生怕上当受骗,还不肯放下自己的偏见和固执,怎么办呢?他们只能把婚姻中相识、相知、相恋的流程去掉,直接以测试和交易的方式进行。所以他们也很无奈,他们是一个矛盾体,既傲又卑,还带点不甘心。这样的巨婴又怎会被优秀的女性接受和喜欢呢?

先用尺子量出边界,再决定了解不了解,这类行为已经成为常态。就以某些相亲交友广告为例,侧重点永远放在物质与美貌上,如某位男性有房有车,房在中环以内、车是30万以上;某女性,海归,95后,放几张美颜过的照片,一个个都是瓜子脸、一个个都是大长腿。这里并不否定物质与美貌的重要性,物质是家庭中的基本保障,美貌可以唤起异性想去交往的冲动,这些都是好的。这里要阐述的重点是:自我认知。

微信在婚恋中是一把双刃剑,它把人们的期望值挑的过高。

90年代,杨钰莹是公认的美女;郑伊健是公认的帅哥,我们喜欢他们的作品,喜欢他们长相漂亮,但是我们触不可及;我们看见开豪车,住洋房的人只是羡慕一下,我们知道与他们很遥远;我们能认识的人大多都是身边的人,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和珍惜身边的人。

微信时代,只要加入一个群、参加几次线下活动,就能轻而易举的加到长得不比杨钰莹、郑伊健差的美女帅哥的微信,还不止一个;宝马哥、奔驰妹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天天能看到他们的动态,也知道他们能看到我们的动态;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扩展自己的人脉圈。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眼目被挑得过高,从而失去了自我认知。

按照2/8原则,绝对优秀的单身男女只占到总人数的20%,80%是较为平庸的人,由于单身人口基数过大,绝对优质男女从表面上看起来也不在少数,加上婚恋组织为了吸引眼球会刻意邀请或包装出很多优质男女,这样就成功误导了80%的人的审美。80%中的女性会被20%中的男性吸引并抱有希望,她们会轻易放弃80%中男性的追求;反之80%中的男性被20%中的女性吸引并提升了审美趋向,他们会嫌弃同是80%中的女性。同时,微信再次打乱了圈层,20%与80%的人可同在一个群里聊天,相互添加好友,关注朋友圈,再次给了80%中大多数人希望,他/她们被彻底误导,以为自己离20%的人群很近,伸伸手就能够得着。

真的够得着吗?真相是80%减去20%,会有60%的人孑然一身。他/她们生活在幻想中、生活在朋友圈里、生活在美颜的世界里,以为每天发一些美照就能吸引优质异性,却不知道自己很可能就是60%中被剩下的一群人。

按照以上计算,似乎还有40%的成功率?并没有。婚姻具有局限性,婚姻的规则是一夫一妻制,由于20%的人掌握了80%的目光和关注,使得他/她们并不缺乏性资源和关爱,由于不缺性资源和关爱,他/她们并不急切进入婚姻;反之较为平常的单身男女,异性资源又及其匮乏,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

当大多数人的审美被挑高,自我认知模糊,不在关注并开始嫌弃身边的人,走入结婚注定是一次漫长的挑剔之旅。

随之,更可怕的事情出现。

相亲成为技术活,坏男孩学院、把妹训练营、反套路培训、魔鬼搭讪学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很多人如获至宝,把与多少位异性发生短期关系,看成一种追求,数量越多,似乎他的人生就越圆满;他们把女性分成从0分至10分不同的等级,以追求到高分女性感到自豪。

因此,相亲市场中另一股力量出现了,他们是演员,又叫套路男。这些人原本是80%中较为平庸的人,他们的审美被挑高,不甘现状,他们能怎么办呢?只能学习撩妹技术,以使用套路的手段去认识和诱导女性于其发生短期关系。

当这类人占少数时,对婚恋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当这类人扩展到一定数量级时,就会对婚恋市场以及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这种冲击是极具破坏力的。

破坏力一,让一部分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女性,更加缺乏安全感。她们分不清什么是套路什么是真情,她们对男性更加失望,对未来更加不抱希望。

破坏力二,还是按照2/8原则,真正掌握撩妹学,又能结合自身特点完全付之行动,并多次成功预约女性,还能全身而退的人(这里暂且放下道德层面),占比不超过20%,而80%的大多数,属于一知半解,照猫画虎,成天幻想着自己是情圣,其实他们的举动与行为早已被识破,这类人更加让女性反感,并对婚姻市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破坏力三,“套路”这个词被单身女性普遍接受后,那些天生开朗活泼、说话风趣、性格外向的男性在追求心仪对象时,会被部分女性带上“套路”的帽子,成为了牺牲品。

破坏力四,扭曲了婚姻与相亲中该有的态度。设想一下,所有男性都去学撩妹学,所有女性都去学反套路学,结果会是什么呢?所有人都失去了信任的能力、爱的能力、接纳的能力和付出的能力,他/她们生活在怀疑中、纠结中、害怕中和过度自我保护中。

当欲望被放大,就会变得扭曲,不务实际;当过度缺乏安全感,就会变得封闭、自私;谁都不敢先迈出第一步,生怕受到伤害;同时套路又在另一条维度上在作祟,使得人们更加谨小慎微。

缺乏安全感成社会普遍现象

缺乏安全感的人越来越多,女性占比绝大多数,有没有安全感成为多数女性寻求爱情的第一考量。从安全感又延伸出其他现象,如,既要......还要......,既要活泼开朗,还要老实可靠;既要有帅气,还要体贴;既要有绝对的经济基础,还要对自己忠贞不二;既要外向,能聊能侃,还要内敛,成熟稳重......

当这些要求与愿望一旦成为单身女性的标准,等待她们的只有失望和痛苦。失望是因为基本没人能做到,做到的人也早已结婚生子;痛苦是因为她们给了套路男机会,这些“演员”在短期内可以演出来,但是时间一长必定露出狐狸尾巴,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为何安全感会成为进入婚姻的绊脚石?这是一道极复杂的问题,这里我们只以二条线索展开。

原生家庭惹的祸,目前受到原生家庭带来伤害的人越来越多。从小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留守儿童等,这些人少年时就有了被抛弃的刺痛感,孤独与害怕充斥着整个人生轨迹,家这个概念在心中并不是温馨的港湾,而是吵闹、冷暴力和离开。这些人从小就很独立、很懂事、她们很早学会了察言观色,说讨人喜欢的话;然而,她们非常渴望被爱,又害怕失去,所以她们带上厚厚的面具,把自己包裹在里面,以为这样就不会被伤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这个概念不得不再次面对,曾经的伤痛再次浮现眼前,会不会重蹈覆辙,轮回上一代的悲剧?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这些问题迫使她们变得既渴望又怀疑。

她们能怎么办呢?她们的内心是脆弱的,无法承受失去;同时她们又是刚强的,她们从小就独立自主。所以安全感对于她们来说及其重要,她们要的是不会出错的爱情,具有确定性爱情。这个世界上有不会出错的爱情,有具有确定性的爱情吗?有,但是不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人生轨迹,她们注定会经历一些感情的失败,而后,她们因为得不到而变得更加渴望、因为无法长久而变得更加怀疑。

第二条线索是人性,一线城市大龄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的实事让很多女性失去了安全感。男追女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男同时追多女也成为了正常。女性普遍希望遇见一位正命天子,只对自己有好感,只对自己甜言蜜语。微信的便捷以及众多线下活动,让女性非常怀疑,追求自己的男性同时也在追求其她人。这种心态一旦成立,就会延伸出怀疑、愤怒、自卑、逃避和缺乏安全感。更可悲的是,她们知道自己无能为力。

抓住信仰是唯一出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相亲市场的现状非常复杂,多条因果关系穿插其中,多种心态相互胶着、其中还包含了教育、历史遗留、自我认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而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就像是传染病,一旦开始一发不可收是。

该怎么办呢?抓住信仰是唯一出路,通过信仰找回丢失已久的自信与自知。

为何是信仰?因为教育、认知、社会风气已经无能为力,水被越搅越浑,超2亿单身人口已证明想彻底破解这道难题,几乎不可能。那么,除了信仰,还能有其他方法吗?

什么是信仰 信仰能带来什么

《吕氏春秋》、《老子》、《文子》都说到“效法天地”的概念;基督教同样以“相信并依靠创造天地万物的神”作为信仰核心。短短的二句话对婚姻有什么帮助呢?

最直接的帮助是从新建立自我认知系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相信神与天地的存在;去掉浮躁,学会依靠;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仍然抱有希望;直面心灵,直面自己隐而为现的自卑与怀疑,从而建立信心和向上的力量。

放下自我,谦卑下来。上文提到一些人的心理特征,如巨婴父母、80%较为平庸的人,归根结底的病因是过度抬高自己,自我认知模糊。这部分人要是能放下自己的偏见,直面自身的不足,他们就不会总想着为别人设边界,他们就会以一颗更开放的心面对他/她人。

这里又会出现二个问题,一、当一个人不设边界,以开放的心面对世界,很可能也会被世界伤害;二、人心是难测的,完全的敞开,会产生出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只会让缺乏安全感的人更加缺乏安全感。表面看起来“放下自我,谦卑下来”不是一条好建议,接下来我们以三条脉络展开分析。

第一条脉络,谦卑之心。自信的人并不是拽,更不是成天想着给别人设置界限,越是这样越能看出内心的自卑;自信是敢于放下自我,做一些表面看似不利于自己的尝试,因为自信所以担得起后果,这是需要勇气的。在相亲中尤其要放下自己的偏见、感觉、喜好和傲慢,谦卑下来,不先给别人扣帽子,不提前设边界,一切以友好、开放、尊重的心态面对他/她人。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直观,就是便于认识。认识是了解的起源,产生情感叠加效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会随着了解的深入影响审美的改变。比如一个陌生人出现,最原始的判断是通过对方的长相、身材、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这样的判断过于武断,当谦卑下来,慢慢了解后会发现这个人在你面前是一个全新的存在,你会发现他/她们身上的某种特质,从而影响了你的最初判断。有些人从讨厌到很喜欢,有些人从喜欢到很讨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不论怎样,不都是要先从认识,先从了解开始吗?所以谦卑之心就是自信的打开这扇心门。

第二条脉络,珍惜之心。为什么“套路”成为一股力量充斥着相亲市场?除了不甘心作祟,就是没有珍惜之心。珍惜的动力来自哪里?是自我认知。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原本就属于80%里较为平庸的人,才能珍惜同为80%里的异性;是接纳,只有知道自身有着诸多的不足与缺点,才能接纳同不是十全十美的别人。因为有了珍惜之心,所以更加包容。

心中被征服欲辖制,猴子掰玉米,一山望着一山高,最终毁掉的只有自己。时间是公平的大法官,谁都逃不过时间的年轮,青春转瞬即逝,曾经引以为傲的,如今还剩下什么?大龄青年都有一个美好的梦和挑剔的双眼,如今,梦碎了,自己却成为被挑剔的对象。这样的人还少吗?所以请珍惜时间,放正心态,去掉浮躁与不切实际的幻想,回转珍惜身边这些能够得着的人。而对于那些“套路” 至上,以发展短期关系当人生最大追求的人,这里奉劝一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第三条脉络,感恩之心。感恩是极需要力量和勇气的。缺乏安全感说透了就是受害者心理,曾经被伤害过,所以害怕再次被伤害;因为自己是弱者,所以谨小慎微,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一切。

感恩之心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呢?是无奈,现实很残酷,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人要活着,没有感恩之心就只能活在怀疑、抱怨与激进之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较温和的办法吗?是勇气,勇敢的放下过去,努力面前,向着希望的标杆直跑;是自信,不把自己当成惊弓之鸟,不把目光只锁定在人的身上,因为人都是在变的,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心情好一个样,心情不好又是另一副嘴脸;是力量,是能够自我改变,放下自我,不被负面情绪拖住了腿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向上的气场。

当建立了谦卑之心、珍惜之心、感恩之心,随之获得的品格是放下、自信、勇气、力量、改变、智慧、定心。那么,世界又怎会伤害你呢?

当去掉受害者心理,不把自己的人生锁定在某个人身上,知道人性本就是不确定的,那么,不确定又怎会伤害你呢?

当愿意放下自我、认知清晰、回归现实、敞开心门,慢慢了解,你的人生怎会没有机会呢?

当你成为谦卑之人,懂得珍惜与感恩,一股向上的气场环绕着你,你怎会不受欢迎呢?

这就是信仰,这就是信仰带来的力量。先从自身做起,调整三观,找到一批志同道合、有着同一信仰的人。这样你的人生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另一扇大门就此被打开,新的疆界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介绍

摩西,资深媒体人、观点独特、文笔犀利;但处事低调、被业内称为行走的隐形社会观察员。作品百余篇,其中《一只虾赔上“好客山东”实在太贵》一针见血指明旅游业生态乱象,引发极大社会反响、《实体店与电商“与狼共舞”谁在是真正的狼?》、《群雄逐鹿在线旅游争夺“人心”才是关键》等行业观察类题材,在业内引起广泛共识、《建国70周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