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品牌  
陕西咸阳:精准书写产业扶贫文章
2020-08-11 15:43:05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在脱贫攻坚战场,陕西省咸阳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积极探索实践立体产业扶贫模式和综合“带贫增收”发展体系,让产业扶贫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迭代,让高质量脱贫和持续稳定脱贫有了可靠抓手。

  把贫困群众“内植”在结构调整“面”上

  咸阳市的主要贫困区域集中在北部山区、旱腰带生态脆弱区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南部灌区。这些区域同样也是苹果、葡萄、蔬菜等作物的优生区,农业产业升级潜力大,实施产业扶贫大有可为。

  近几年,咸阳市紧抓陕西省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机遇,全方位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壮大行动:做优北部县市以苹果为主、以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高山冷凉蔬菜为补充的山区产业板块;中部县以时令水果和杂果、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以奶山羊、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畜牧业为补充的旱腰带产业板块;南部县市以设施农业为主,以早熟苹果、大路菜、时令水果为补充的渭北平原产业板块。

  统筹区域资源优势,咸阳以面囊点,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农业产业发展大战略中来。目前,咸阳建成优质苹果基地252万亩、时令水果基地56万亩、蔬菜基地108万亩、奶山羊存栏74万只,年营业收入29亿元的休闲农业快速兴起,让贫困群众嵌入大产业有了园区和市场的承载,根植了区域发展内因,夯实了群众脱贫基础。

  把贫困群众“镶准”在项目整合“线”上

  产业项目精准落地,是保证扶贫效益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的关键环节。咸阳市明确各地要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着力解决贫困户不匹配、不均衡、不紧密、不精准等问题 。

  目前,咸阳市建成设施菜、干杂果、特色养殖等“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600多个,实现了村村有符合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的主导产业。

  这主要得益于咸阳因村捆绑实施一揽子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县镇村三级产业扶贫项目库,逐村编制产业项目规划和生产基础设施配套计划,并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将扶贫项目、资金打包下发到村,全面提振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五年来,入库产业项目2600多个,总投资超过60亿元。

  与此同时,咸阳市通过推广落实“一个长期稳定增收扶贫产业项目,一个短期增收产业项目;一个入股经济合作组织的项目,一个自主经营的小项目”“一长一短、一大一小”的“四个一”产业扶贫菜单,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契合各自需求的产业。截至目前,咸阳产业扶贫7.78万户,21.7万人受益,且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基本实现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不仅让贫困户“点到菜、吃上菜”,咸阳市还进一步精准归类贫困劳力状态,教他们“会炒菜”。五年来,咸阳对有一定文化的,开展为期一月的农业技能科班“培训”,共计2.2万人次,取得职称证书1.44万人。针对文化层次不高的,咸阳精准开展送技上门服务,通过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发展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健全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持续推动产业扶贫“千帮千行动”,仅今年以来,全市开展贫困群众“一对一或一对多”跟踪服务和业务培训7.29万人次。

  把贫困群众“嵌牢”在利益联结“链”上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近年来,咸阳市始终坚持龙头带动、主体联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其产业脱贫的突破口。

  咸阳实施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五大行动”,先后引导撬动温氏、雅泰等78家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品牌化营销,示范带动500多个贫困村建设双矮、矮砧苹果示范园4万亩,发展奶牛、奶山羊、生猪等规模养殖场150个。

  合作社在农民增收致富中承担着桥梁作用,使贫困农户“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目前咸阳全市1925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885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773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互利共赢模式,以及村企联建、村村联合、基地连村等方式,“联户联产”“联股联心”利益联结机制正在稳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咸阳逐步建立健全主体带贫益贫规范管理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扶贫车间等形式,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和利益链。目前咸阳893个产业扶贫市场主体与4.05万户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全市所有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享受入股分红收益。

  把贫困群众“融合”在产业振兴“体”上

  脱贫攻坚以来,咸阳市按照“四有四连”路径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