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叙述华人吞没创伤的动画短片《包宝宝》获得奥斯卡奖,又一部讲述华人故事的电影《别告诉她》从去年开始斩获颇丰,从剧本到演员都得到了颁奖季的提名、奖项。最近一次获奖是扮演女主角碧莉的奥卡菲娜获得2020年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喜剧、音乐类最佳女主角奖,该片今天在国内上映。
影片讲述了自幼移民美国的碧莉一家匆匆赶回中国参加堂弟浩浩婚礼的故事。婚礼是全家人团圆看奶奶的借口,她被确诊癌症晚期,剩三个月生命。是否要告知奶奶实情成了电影的焦点,父辈这代主张不告知,碧莉和同在国外长大的堂弟却认为奶奶有知情权,中美文化在此发生冲突。那么两代人的差异仅仅应该用文化差异去解读吗?
旧社会恐慌感深入骨髓,容易应激
碧莉的大伯海滨作为家中长子,谈到为什么不能告诉奶奶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东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属于家庭、社会,不把患病的实情告诉奶奶是要为她分担思想压力。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被深深打动。那么为什么生命在西方可以作为个体存在、在东方生命必须作为集体存在呢?我们从海滨一番话里的逻辑可以推断出来:东方人认为生命作为个体存在扛不住生活的压力,我们必须得集体地存在,发挥集体的长处,以求得生存。
这是我们的现状吗?尤其是它反映了北上广深独自打拼的年轻男女们的现状吗?不是。它是过去几千年没有吃饱饭的中国人的呐喊,印在骨髓里的深深恐慌。
中国人真正领略到免于食物匮乏的自由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再怎么睁眼说瞎话吹捧民国的人也不能回避那个年代普罗大众经常饿肚子的事实,更不要说再往前的封建王朝了。
生存恐慌由于长期存在,按照荣格的理论它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所以在刚吃饱了饭几十年后,中国人由于惯性、由于集体潜意识作用,沿用旧有的思维方式,认为集体抗压才能生存。有趣的是,海滨这一代恰恰是走过了集体抗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独自在海外生存的一代,但思想却停留在了面对饥荒的应激状态。
让更多人理解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浩浩婚礼前全家人有一顿团圆饭,亲戚打听碧莉在美国多长时间能赚一百万,碧莉说很久,亲戚说在我们这儿“分分钟”的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赴美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亲戚明明看到移民美国让碧莉变成了不把钱当事的人,30岁没有立业也不成家,还是想把自己的小孩送去接受教育,哪怕他去了不回来。
答案就在吃饭时讲述的碧莉童年故事里。刚移民到美国很穷,父母负担不起碧莉钢琴学习费用。教堂牧师知道后给了碧莉钥匙,邀请她来弹教堂里的钢琴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