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举办的众多文化活动之中,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一个亮点。电影对融媒体传播策略的娴熟使用,激活了几代人的历史记忆,使得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达成了情感上的高度缝合。电影在整合音乐、电影等产业营运平台的基础上,将经典的文化内容,借用流行音乐翻唱、歌词的故事化创造等手段,通过节日喜庆氛围的催动,形成了几代人对“我”(民众个体)和“我的祖国”(命运共同体)的观影回味,拓展了主流电影的传播深度与广度,增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众所周知,自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以来,主流电影始终在国家形象塑造与民众生活表现上存在着裂痕,或者说并没有找到一条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民众生活的表现进行有效结合的路子。这方面,中国电影主要有四种创作发展链条。
第一个链条是,在产业化进程的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策略是依据跨文化之间类型的认识惯例,进行创作探索。被国际电影产业认可并接受的武侠电影成为这个时期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集中体现,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成为这个链条学习的范本。《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形成了完整的创作链条。这条创作链条的主要策略是通过视觉化的极致追求,以满足资本的盈利,但是由于对资本的过度追求,出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观性阐释,带来价值错位的问题。
其次,另一条是《集结号》《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1942》等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对象的创作链条。这个链条试图将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中的人(民众)命运结合起来,在历史的整体表现中,切入人的命运。这条链条将国家的苦难记忆、创伤表现、英雄刻画、民众刻画、域外元素等聚合在一起,试图对20世纪部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呈现。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些电影并没有将正向价值、创伤转换、戏剧表现等进行有效结合。
第三,聚焦民众生活的主流商业电影,这一链条主要以早期冯小刚贺岁电影为发端,以贺岁喜剧为代表,加上后来的《疯狂赛车》《泰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