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贵
如今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北京城也被打扮的分外美丽。从早春时节就开始绽放的梅花、玉兰,再到海棠、丁香、紫藤……这些鲜艳的花朵为厚重的北京城带来了青春与活力。
作为古都,北京城里历来不缺少鲜花。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皇家苑囿以及名刹古寺里,都种有名贵的奇花异草,一到春季,景色宜人,也因此留下了诸多文人雅士的诗文唱和。这些灿烂的奇花名木,有的在几百年后的春天,依然散发出幽幽暗香。
春风拂面的日子里,不妨一起感受下这些盛开的鲜花背后,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潭柘寺有众多古花名木
春天到来,北京城里的紫玉兰花纷纷开放,吸引游人观赏并拍摄。在北京的紫玉兰中,最著名的要数京西古刹潭柘寺毗卢阁前东侧的两棵二乔紫玉兰。因为这两株玉兰的花瓣,每瓣都是紫、白二色(外面紫红色,里面粉白色),故名“二乔”,说明这种紫玉兰的艳丽。北京的古白玉兰不少,但古紫玉兰仅潭柘寺这两棵。根据现在资料记载,这两棵紫玉兰种植于明末,树龄已400多年,它们是北京的“紫玉兰之最”。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所以向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潭柘寺不但寺院宏大,殿宇雄伟,而且寺内的古树名木也是驰名于世的。
如今,潭柘寺的山门外东侧有一座六角形汉白玉石栏杆围圈着一棵树,别看它的树体不算巨大,仅高8米,但名气却不小,它就是著名的柘树。据《潭柘寺志》记载,过去寺周围的山上“柘树千嶂”,而寺的后山又有著名的龙潭,所以该寺得名“潭柘寺”。柘树正是潭柘寺之“根本”。不过,清代后期,因各种原因,山上的柘树竟然全无,现仅存这一棵,故尤为珍贵。清代诗人李恒良有诗云:“犹有镇山枯柘木,山僧不惜弃空郎”。潭柘寺的这棵古柘已用汉白玉石栏杆保护起来,最近,潭柘寺为弘扬“柘树文化”,在寺后的山上又种植了很多小柘树。
在寺内的毗卢阁殿前东侧,即两棵著名的紫玉兰西侧,有一棵很珍贵的探春,它是清末遗物,被誉为北京“古探春之最”。探春的形态和花絮很像丁香,因这棵古探春为白花探春,所以很多游人认为这棵探春是白丁香。无独有偶,北海公园南门里永安寺山门东侧的假山前有红探春,它生长在路旁,很是显目,游人也将红探春误认为是紫丁香。如今,潭柘寺的管理部门特在这棵古探春下立了铭牌,将探春与丁香区别开来。这棵古探春和旁边的二乔玉兰几乎同时开放,游人可同时观赏二乔玉兰和探春花。
探春,顾名思义,是春天开放较早的花木。北京栽植探春的历史悠久,唐代文人唐圣月在《华隐篇》中介绍探春,“花最香,色如玉(白),花先叶后,朵瓣比丁香稍小,其型相同,产于燕,江南无之,其开最早。有淡红者,香少逊”。
不过,潭柘寺也有丁香。潭柘寺的西路丁香院内有几十棵紫、白丁香,其中有十多棵古丁香为清代之物。现在一棵古丁香树下有一石碑,上面明确的写着,院内的古丁香是清乾隆赐赠的。另外,潭柘寺的梨花、白玉兰、腊梅、海棠、太平花,以及连翘、榆叶梅、紫藤等,都是寺内的名花。潭柘寺的奇花异卉正体现了北京古刹的“花之寺”和“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除了花,潭柘寺的两种御竹也极为名贵,一种叫“金镶玉”,即在黄色的竹竿上,每一节都天然生长出一条翠绿的竖线条,故又名“金丝挂绿”。这种竹子在寺内共有三处,一处在流杯亭北边的竹池内,另两处分别在行宫院南和戒坛大殿后边。另一种竹子叫“玉镶金”,是在绿色的竹竿上,每一节也是天然生长出一条黄色的竖线条,故又名“碧玉镶金”。这种竹子在延清阁的御茶房前。据《潭柘寺志》载,寺内御竹原名“龙须竹”,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所赐。几年后,康熙再游潭柘寺时,还专门为御竹吟诗。如今,这些御竹已历经三百多年,仍然青翠挺拔。
在潭柘寺的寺外下塔院处,在历代高僧们长眠的塔林丛中,高矗着两棵巨大的古树:娑罗树(又名七叶树)。根据佛经记载,佛祖圆寂在古印度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后来的佛门弟子,会在寺庙内,特别是高僧们长眠的塔林丛中,种植娑罗树。潭柘寺的这两棵娑罗树是唐代种植,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在寺内的毗卢阁殿院南边(即著名的古银杏“帝王树”、“配王树”南侧),也有两棵高大的古娑罗树,它们亦是唐代所植。另外,在寺内的方丈院、流杯亭院及南院、大悲阁院、戒台院等处,还计有十多棵明清时的古娑罗树。潭柘寺是我国寺院中古娑罗树最多的地方。在每年的五月中下旬,娑罗花盛开时,一座座小宝塔似的雪白的花絮矗立在树冠外围,满树洁白,分外绚丽。
戒台寺丁香是畅春园“遗物”
在北京春天盛开的花木中,丁香花可以说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古代,寺庙中种植花木,首选就是丁香。北京种植丁香的历史悠久,在金元时,丁香便出现在皇家宫殿、皇家园林和寺庙等处。
在北京的寺庙中,尤以南城的唐代古刹法源寺和京西隋代古刹戒台寺的丁香最为著名。在元明时期,法源寺多植牡丹、海棠,后来南城崇效寺的牡丹兴盛而法源寺的牡丹衰败,不过法源寺又逐渐以丁香取胜。法源寺位于南城,清代南城又多文人,因此,法源寺里“花香争香客,诗坛聚才人”,来法源寺赏丁香的游人如织,文人们自然也要作诗赋词赞颂丁香,这样就产生了“丁香诗会”。清道光年间,“丁香诗会”最盛。民国时期,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北京时,特到法源寺来观赏丁香。
京西古刹戒台寺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这二十多株古丁香是清乾隆年间,他命人从畅春园内的丁香堤移来的。畅春园的丁香堤有丁香数十亩,花开时节,紫白两色形如花海。遗憾的是,畅春园的丁香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戒台寺的这些古丁香成为畅春园丁香唯一的遗物。南城的古刹夕照寺,在古时也是以丁香著名的。在2009年该寺复建后在寺内广植丁香,并以丁香为“寺花”。
在西城阜内鲁迅故居的小院有三棵高大的丁香,两棵是白丁香,一棵是紫丁香。两棵白丁香为鲁迅先生亲手所植,现树上挂着铭牌,写着:“1925年4月5日,鲁迅先生手植白丁香。”这样算来,这两棵白丁香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每逢春季丁香花盛开,白花满树,如银似雪,紫花如霞,芳香袭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丁香中还有一种叫暴马丁香,其花开放要比紫、白丁香晚,开放在五月中下旬到六月初,花色黄白。北京也是暴马丁香的原产地之一。在长城脚下,八达岭森林公园内有一大片暴马丁香树林,占山地700多亩,有丁香约两万多棵,很多粗壮的丁香干周长达3米多,可见明清时这里就已成林,如今这里被命名为“丁香谷”。北京城区也有暴马丁香,西城阜内宫门口四条胡同路北的一座小院内(鲁迅故居后边)就有两棵暴马丁香树,树干高10多米,树围近1米,树龄应在百年左右。每年的五月中下旬,黄白色的暴马丁香花盛开时,整个胡同都散发着香味。
古代文人雅士爱种紫藤
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古槐、紫藤、四合院”。确实,过去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中,大多都有藤萝架。在春末夏初之际,一串串紫红色的紫藤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把四合院点缀得古香古色。
紫藤,又名藤萝,古时称为虎豆,到南北朝时才称为“藤”。紫藤原产于我国中部,现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因紫藤古朴高雅,芳洁肃穆,故古代的文人雅士格外喜欢紫藤,他们植藤、咏藤、画藤,不亦乐乎。
明末,天安门外东侧有吏部大堂,其院内有一棵明代古藤。其花盛开时,紫花如霞,官员和宫人们纷纷出来观看。后来,康熙年间,这棵紫藤还出现在诗作之中:“不知移植在何年,蔓由根蟠百丈牵”,可见其古藤的粗大。
清代因为宣南有文人寓居于会馆中,因此,宣南的紫藤很多。如今宣武门外的海柏胡同,又名海波胡同,明代就已存在,当时因有海波寺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有两位文学大家曾居住在这里,一位是朱彝尊,一位是大戏剧家孔尚任。
朱彝尊是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闻》的编者,他故居院内的书房名为“古藤书屋”,因其窗前有一架古藤,为朱公亲手所植,其藤枝干苍劲,紫花垂窗,朱公有诗云:“爽开寻丈地,藤花紫满檐”。当年曹寅是朱彝尊的忘年好友(朱彝尊比曹寅大二十九岁),他经常来“古藤书屋”和朱彝尊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就是曹寅出资帮助出版的,曹寅的《楝亭诗集》是朱彝尊写的序。
孔尚任的故居内也有一架古藤,孔公有诗云:“海波巷内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孔公称自己的书房为“岸堂”。孔尚任就是在这棵紫藤下写出了《桃花扇》。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剧本,一个是洪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