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业  
像一日三餐一样安排“阅读食谱”
2020-04-22 16:55:47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几年前,纽约的初夏。临近研究生毕业,各类论文和考试如潮水般袭来,我与一位朋友不得不日日相约到图书馆苦读。在那间小小的阅读室里,时常会碰到一位意大利姐姐。很快,我们便意识到对方并非紧张应试的“同类”:她没有我们那紧蹙的眉头和面前堆叠如山的参考书,状态明显更为舒展自在。偶遇的次数多了,我们也会闲聊几句,一来二去熟起来,知道了她是毕业多年的校友,后来到另一所学校教授戏剧课程。

7月,真正的夏天到来,我们终于卸下了学业的重负。有一天,那位姐姐忽然兴之所至,给我和朋友发信息:咱们去科尼岛玩吧!于是乘着晃晃悠悠的地铁,我们到了长岛最南端的那片沙洲。海滩边,她展开自带的躺椅,抄起帆布袋中的书,又惬意地读了起来,表情一如在图书馆中那般自然。

那一刻,站在浅滩上的我回望她的身影,忽然意识到一个下一步必须思考的问题:真正步入社会后,当读书的自主性全权交付于我,自己能不能像她一样如此自如地将阅读融入生活呢?

工作之后,没有了课业压力和老师的耳提面命,阅读的私人性被骤然放大。就像是离开学校食堂,要学会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一样,我也开始一步步调试着自己的阅读“食谱”,平衡着它与智识、情绪、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理性与感性,家常与异域,尖锐与温润,厚重与轻盈……曾经不爱刻意与约束的自己,也慢慢体会到了调和阅读成分、因时而“食”的乐趣与必要。

保持理性与情感的双向输入,是阅读“食谱”最基本的“荤素搭配”。记得刚刚学习哲学的时候,我总是沉溺于其中的一语中的和逻辑清晰,以至于一度因此抗拒文学阅读。类似《小径交叉的花园》和《追忆似水年华》的弯曲缠绕,都会让我感到拖沓无奈:为何一句话就能讲明的道理,要用动辄百页的故事去讲述呢?

后来,当我沿着亚里士多德、洛克、维特根斯坦等人的理性路径一路走去,却明显体会到了这种偏食症导致的营养不良:理性固然可以从容地解释“应然”事物,但是真实的生活往往有着太多无法解释、不可言说的细节。

随着生活经验日渐累积,我发现往往只有文学艺术类书籍才能满足我寻求情绪共鸣的需求,回答我对“他处”生活产生的好奇。就像是看完康德对于美学太过清晰理性的剖析后,总还是要读读朱光潜和约翰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