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业  
探寻红军遗迹东茅垄
2020-04-20 11:51:01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镇望仙村是一个新时代移民村,从深山沟到移民新址,从破旧不堪的破土砖瓦房到焕然一新的高楼耸立,新村新房新面貌比比皆是。而就在这个新时代村庄的背后,却深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红军革命故事,望仙村的老人们时常都会跟年轻人和小孩说起过去那些刻骨铭心的感人革命故事。

2016年3月,望仙村由原横垄村、原高坪村合并成立,新村紧邻郴州大道,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15个村民小组,人口1700余人,耕地1724亩,属面积62平方公里,是全镇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村。新村自成立以来先后被国家、湖南省政府评为“狮子口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南省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2020年4月12-13日,谷雨时节,应望仙村党总支书记林军旗邀请,我们前往横垄实地了解当年红军的故事,追寻红军遗迹,下午,一行人乘车从郴州城区出发,20分钟车程,来到了望仙村,由于进山的道路比较难行,我们换乘了越野车继续前行,不久从一座大山脚下开始了今天的正式行程。

眼前由山石混铺的坑洼路面进入视线,凸显的石头颗颗裸露在路床上,虽然是越野车但行驶得也格外颠簸,前行了一段时间,遇到了村里的护路老人,她正从山下巡路完后返回山上。在得知我们一行人是去山上看红军遗迹找寻革命故事时,老人便激动地讲述起从上辈老人那里听来的故事。

东茅垄,海拔800余米,属苏仙区飞天山镇望仙村(原郴县塘溪乡横垄村与高坪村合并而成),往北可至资兴市,往南可至宜章县,往东可至瑶岗仙,往西可至山河水库。“东茅垄,山高林密,地广人稀。1928年开始,这一带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斗争。1934年,红军誓师长征,82名红军伤员被安放在这养伤,但后不幸遭围剿并杀害。为了掩护伤员转移,横垄和东茅垄有9名当地烈士牺牲。”林军旗说。

2个多小时蜿蜒崎岖山路的颠簸后,终于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横垄小学,这里原是横垄村的村部和小学,老旧的学校大门敞开着,正对着路旁的小河,校园左侧围墙的部分墙体已经坍塌,墙内一座两层破旧小楼映入了眼帘。小楼虽然破旧但干净整洁,这里时常会有一些村里的老人来在这里细心照看着。

在休息片刻后,林军旗领着我们在学校附近的小河边走走,并告诉我们在这周边有两处房子曾经是红军伤病员疗养的地方,一行人步行不久便在河流与小溪交汇处的山边上看到了两座土砖房,房屋很是破旧。林军旗指着这两座房子中间一处只剩房基脚的地方介绍说,这里原来叫“鹿溪社馆”,曾经是红军伤病员疗养的地方,他小时候还曾在这里读过书,后因村里新建学校才转移别处上学。

在房子遗址对面离河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人家,林军旗介绍,那座宅子叫“曾家屋场”,是红军的临时医院,当年红军伤病员就在此处疗伤休整,后来红军把轻伤员都转移进了深山里,只留下了一名走不动的重伤员在这里疗伤。

沿着河边的独木桥走进了河对岸的曾家屋场,此时的院落早已在多年前重建成了一座两层的小楼,房屋也因这里的人都迁往山下新居生活而变得破旧不堪,在老屋里只剩一位不愿下山的老人在这里帮忙看护,老人是曾家人的亲戚,因习惯了山上的生活所以不愿下山去。在一个多少小时等待后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一行人很遗憾地离开了横垄小学踏上了返程的归途。


回到望仙村,来到了村里的高丁凤家,老人现年94岁高龄,进门时已是晚上9点,老人已经躺下休息,当得知我们是来听她讲红军故事的时候,高丁凤老人立马穿上了外套起身坐到了客厅的竹椅上,讲述那年在曾家屋场发生过的故事:“那年是1934年,我只有七岁,在曾家做童养媳,曾家屋里住了不少当兵的,还有很多伤员,后来才晓得他们是红军。”

“他们(红军)对老百姓很亲切,称呼村里大人叫‘老表’,跟真老表一样。”“那个时候,国民党部队经常来围剿红军,我们曾家屋场经常有枪炮声,炮弹打过来的时候,像杀猪一样地嗷嗷叫。”……在与高丁凤老人的交流中,一行人隐约感受到老人每说起那段历史时心中依然激动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郴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县志上清晰记录了当年的这段悲壮而凄惨的历史。

1934年,老百姓和红军都笼罩在白色恐怖恶劣的环境中,而当时的郴县县委、区委依然接受了红军长征中留下的417名伤病员的治疗和护理任务。县委、区委和游击队将伤病员分别送往预先准备好的地方进行治疗,对各地红军伤病员县委也都做了妥善安排。当时,横垄和东茅垄接收的是红六军团留下的82名伤病员,又都是重伤员。

告别老人后,一行人前往另一位老人何翊城处,老人今年已82岁,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和红军洞曾经不期而遇,并把当时的经历都记录了下来。“那是1967年,有人举报说狮子口大山可能躲藏有土匪特务,时年29岁的何翊城随县委、板桥公社、山河大队三级政府干部赶往狮子口大山进行搜查,一同前往搜查的还有东茅垄兰家的兰新胜。他们一行从山河老湾出发,经过横垅到达两江口,再沿东河直上,后在一个横岭上过夜。”何翊城说道。

何翊城回忆,那天大家冒大雨坐了一整夜,次日天亮,他们在一条水龙沟边发现一个洞口,洞前有一个圆形石柱,洞内有一磨刀石,比较宽敞,像一间小卧室,一同前往的兰新胜说他知道此洞,他父亲曾经送信送粮给红军到过这个红军洞,老人在交谈中反复说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再上山去找到这个红军洞不让自己留有遗憾。

此时夜已深,一行人回到村部向参加探寻工作的村民了解红军遗迹的搜寻情况。村民林茂胜告诉我们:“第一个红军洞是在2019年3月26日搜寻到的。前一天,我和林才南坐车到了资兴清江羊场。第二天,由当地人黄初初、谷立海、黄贱良三人带路,我们从清江河子洞上山,翻过山梁到达东河垄方向,后在一垅沟边发现这个红军洞,当时还拍了照片。”

“2019年3月开始至12月13日结束,我们先后进山9次,耗时9个多月,共出动200多人次,行程3600多公里,由于山深林密,且没有路,探寻工作十分困难,但大家始终没有放弃,刚开始探寻是没有经验,也没有登山的露营装备,大伙都是边找路边修路,走到哪里累了就睡在哪里。最终取得一些成绩,探寻队伍在茫茫大山中成功探寻到1处红军坪、1处红军屋、2个红军洞、3处革命战斗遗扯、5处红军墓。”多次参与探寻红军遗迹的村民林雄见详细地讲述这段历程。

第二天一早,我们走访了参加过二战老兵,95岁的林茂龙老人,他回忆道:“当年,“红军跟村民说他们是穷人的部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不久后,国民党为围剿红军将村民的73栋房屋全烧了,把村民都赶到山下,在东茅垄养伤的82名红军伤员最后全部牺牲了,有的是围剿时被抓住杀害,有的因为缺粮少药饿死病死的都有。”“次年夏天,东茅垄一带发大水,村民亲眼看见,东河、西河冲下不少人骨头。”红军伤员牺牲的惨烈,林茂龙老人仿佛历历在目。

参加过抗日战争,中南解放战役、西南解放战役、抗美援朝后,林茂龙九死一生,两次荣立二等功。“解放中南战役纪念”“解放西南胜利纪念”“抗美援朝纪念”……绿色旧军装,六枚纪念章,记录着林茂龙老人的光荣历史。

《郴县人民革命斗争史》记载:红军长征后,国民党于1934年11月底组织郴资宜等县的挨户团保安团配合正规军全面围剿东茅垄和横垄的游击区……把山上的群众全部赶到山河的新湾里,山上山下的村子有重兵把守,连红军住过的村子也烧光了,共烧了73栋房子,安置在横垄和东茅垄的82名伤病员全部牺牲。”

壮士一去不复还,马革裹尸葬他乡。只待春暖花开时,英雄千古代代传。作为探寻发起人的望仙村党总支书记林军旗,今年49岁,他同时还是郴州市红色文化协会会长。“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起当年的红军曾在东茅垄和横垄一带战斗和伤员休整,最后全部牺牲的故事。但一直没见过当年红军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究竟是怎样的。于是便与村里的老人们商量、研究如何去找寻当年发生的故事和革命的遗迹。”林军旗说。

如今的林军旗走到哪,手里总是拎着两个沉甸甸的包。打开其中一个包,一本本厚厚的资料薄,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林军旗称其弥足珍贵。林军旗说,“这些红军战斗历史的资料都是我们通过走访本村及周边村当年革命故事见证人,从而收集到的,花了我们很多心血。”

郴州是革命老区,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历史,不能被遗忘,革命先烈的鲜血不能白流,一定要让后人知道没有那段战火硝烟的历史,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2018年10月,为了推进搜寻东茅垄红军革命遗迹工作,望仙村向郴州市委宣传部和苏仙区委、区政府进行汇报,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和苏仙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和高度重视。

目前,望仙村正在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红军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项目,力争把东茅垄、横垄等地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届时,希望更有力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推动郴州红色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铭记先烈、告慰先烈、保护先烈我们一直在行动。(中国网宗长义 欧阳勇)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