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客户端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宋宇晟)#古代学霸的字体有多好看#最近登上热搜榜。
不少网友惊讶于当时考生写字之工整漂亮,堪比“印刷体”,也有人猜想能写出这样好字的考生“卷面分”一定低不了。
微博截图那么,这位“古代学霸”是谁?
从网友晒出的图片来看,写下这份考卷的“古代学霸”应当是明代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这张是他的殿试卷。
而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份现存的明代状元卷真迹。当时的考题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执政以及执政的指导思想。题目以此考察考生治理国家的见解和策略,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试卷卷首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试卷正文共两千余字。
而赵秉忠的简历显示,这份考卷是他在25岁时所写。
赵秉忠殿试卷复制品。视频截图根据史料记载,赵秉忠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忤魏忠贤罢职。
从卷面看,其书法工整凝重,有文章评价“在馆阁体中尚不流于恶俗”。
其实,对于明清时的考生来说,能写一手好字只是他们的基本功。
前文提及的“馆阁体”就是明清时期用于官方文书的主要字体。有研究认为,馆阁体集多种字体于一身,其特点是规范、匀称。
事实上,考官对于考生书法的要求与当时实际需求密切相关。
明清时期,印刷业虽然已兴盛异常,但宫廷中草拟公文、编纂书籍等工作仍需人力手写完成。而且,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等书在编纂过程中,都需要大量誊录人员去抄书。
资料图:今人复原的古代秋闱情景。 中新社记者 曾令华 摄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为了防止考官识考生笔记等作弊情况发生,明清乡试、会试设有弥封官和誊录官。也就是说,需要专人对试卷进行糊名并重新誊抄。但在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则不设誊录官。
因此,赵秉忠的这张试卷确实是出自他自己,而非誊抄的。
清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明朝旧制,书法在阅卷评判中的比重愈发增大。
清初殿试阅卷还是“文、字兼取”,即综合考虑文章和书法来进行评判。乾隆皇帝还曾多次申明不得“偏重书法”。
可到了道光、咸丰以后,有关殿试抑文重字甚至“以书取士”的史料增多。对于考生的书法还出现了格式化的要求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