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银幕经典“中国好声音”,背后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0-12-22 16:11:39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上译厂译制片档案将参加第三批市级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评选

  银幕经典“中国好声音”,背后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婷

  《简爱》《佐罗》《虎口脱险》《黑色郁金香》……这些译制片史上的经典之作,为银幕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中国好声音”。它们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日前,上海电影译制厂(以下简称“上译厂”)精选了包括翻译手稿在内的16部经典译制片档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展示,其中绝大部分内容为首度公布。这批档案将参加由上海市档案局组织开展的第三批市级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评选。

  在译意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精益求精的态度成就大银幕上一部部经典之作

  长桌上,摊平放着一长溜档案袋和泛黄的手稿,另一头是堆叠起来的电影胶片盒。“上译厂成立于1957年,但在这之前已经有电影翻译。”据知名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曹雷介绍,1945年,她随父母来到上海,在大光明电影院看到了最初的电影翻译。“每个座位上有一个耳机,把耳机戴上,里面有一个(声音)很好听的译意风小姐。”曹雷说,译意风小姐多半是从教会学校招来的女翻译,通过耳机,把银幕上的对话翻译成中文传给观众。

  上译厂便是在译意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走进该厂,墙上镶着醒目的大字“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提出这14字厂训的,是创始人陈叙一。几十年来,该厂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译制流程。

  “外国电影进来了,全厂先看一遍,然后交给翻译,此时出来的是‘初对本’。这之后,译制导演、翻译、口型员三人坐一起,数着影片上外国演员说每一句的口型,看到底能装多少中国字。”曹雷举例,英文中见面说Hi,中文翻译也只能是一个字;但“How are you”就对应三个汉字;如果碰上日文,七八个音,这时配音演员既不能不说话,也不能随意拖音“早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