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大运河厚重的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 杨学聪
提起京杭大运河,人们自然会想起纵贯2500多年、绵延3200余公里的浩渺烟波。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北京的运河遗迹愈加丰富。如今,在保护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为参观者带来惊喜,也让千年运河重焕生机。
大运河北京段横跨七区,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经长河,引入积水潭(今什刹海),经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近年来,文物部门在白浮泉、玉河故道和路县故城等9处遗址点的考古中取得重要成果,古闸、堤、桥、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重现,成为元、明、清三朝大运河漕运兴衰的明证。
曾经的“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说过,文物应该得到修缮,神采奕奕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只有这样,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才能成为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发展的积极力量。
历史文化是城市之魂,古都北京尤其如此。《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