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成都11月2日电(单鹏)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2日在成都举行,百余位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在论坛上开展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其中,“抗疫诗歌”被频频提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诗坛创作出大量反映疫情的诗歌作品。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龚学敏看来,“抗疫诗歌”的涌现是诗人与时代共呼吸、同患难的表现。他在采访中表示,疫情发生后,《星星》诗刊每天都会收到诗人们关于疫情的诗歌。“没有诗人能脱离时代或国家而独立,真正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人类的命运始终紧密结合,在生活中感受时代,捕捉情感深处不易被人发现的诗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诗探索》主编、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吴思敬在发言中指出,“抗疫诗歌”是对良知的呼唤与人性的考量。“是一种全民的、自发的创作行为,当特大灾难降临时,人们需要情感宣泄通道,诗歌便是其中最便捷、最迅速的一种。”
“优秀的‘抗疫诗歌’,不只是诉诸人们的感情,还要诉诸人们的理智,呈现一种反思精神,特别是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强调终极关怀,彰显出生命的尊严。”吴思敬说。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认为,“抗疫诗歌”输送了一批艺术精品,它们情真意切,自然天成,触摸到人性本质,如沈苇的《如果一首诗是一次驰援》,但在数以万计的“抗疫诗歌”中,撼人心魄的精品仍是少数。“诗歌要实现突围,需要从自身寻找切口。”
在“抗疫诗歌”中,一些海外诗人的创作跨越千山万水,例如法国诗人林丽华《长相思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