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这首80年前的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
2020-10-29 14:07:43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这首80年前的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

  2019年5月,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来到兰州,为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两个月后,这支年轻的合唱团将前往北京,和中国交响乐团一同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黄河大合唱》,纪念这部作品诞生80周年。

  90后队员 陈春:一下子回到那个战争的那个场面了,就是“鬼子”进村了。我就会想象到当时村子里头会很惨,那种感觉,就是第一次在指挥的帮助下,觉得就是唱这个歌有画面感了。

  《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诞生,80年来,它在中国,在世界许多地方传唱,公众最熟悉的是它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七七事变”后仅半年时间,整个华北,华东在日军铁蹄蹂躏之下。一批文化界人士汇聚武汉,一大批救亡歌曲涌现于波涛滚滚的长江两岸。

  《五月的鲜花》词作者正是日后写出《黄河大合唱》诗篇的光未然。《五月的鲜花》诞生于东北沦陷4年后的1935年,当时身处武汉的22岁的光未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亲善睦邻’和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的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五月的鲜花》一经诞生便传遍长城内外,一位22岁的青年,用悲愤的词句警醒全国同胞,不要忘记已经沦陷多年的国土。

  光未然是张光年的笔名,1925年,13岁的光未然在湖北老家随进步青年参加革命,15岁成为中共正式党员。20岁时进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学习,创办学生剧团,组织抗日救亡演剧活动,撰写救亡文章,1936年,为躲避国民党宪兵的追捕,光未然转移到上海开展工作。

  2019年4月,为了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黄河大合唱》的爱好者共同组成了寻访团,重走《黄河大合唱》诞生之路。

  寻访团中有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

  从2013年父亲百年诞辰开始,进入中年的张安东开始试图走进父亲年轻时的生命历程。

  光未然之子 张安东:我们谁认识光未然,因为我认识的我爸是张光年,他从来没有以一个“光未然”的身份在我面前出现过。然后通过看他的诗歌,通过听《黄河大合唱》,六年以来,我觉得我能够体会。(那时候)东北整个就没了,1931年就没了,那时候你什么感觉?能体会到年轻人那种压抑,经历了大上海陷落,而且不是不拼命,这么拼命都陷落了,然后就是首都陷落了,然后你就跑到武汉,结果武汉又陷落了。如果你和我(那时候)在那儿我们是什么感觉?(跟他们)是一样的,这个国家你要是再不拼了,这个国家就已经完蛋了。我就这样慢慢能够理解25岁的光未然为什么写出这种(歌词)。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在上海一次群众集会上,光未然第一次遇见了冼星海,当时冼星海正在组织群众学唱《五月的鲜花》。 1937年,冼星海32岁,比光未然大8岁。这位出生贫寒,仅靠着母亲帮佣养大的男孩,从小对音乐有异禀天赋,音乐的梦想,最终把他一步步送到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

  1935年年底,冼星海结束了在法国五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上海。这位头顶着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生光环的音乐家,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没有忘记自己过往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挣扎在饥饿和颠沛流亡中,他敏感地体察着劳苦大众的呻吟,这位音乐家选择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众音乐。

  1935年回国不久的冼星海就和诗人塞克合作,创作了《救国军歌》,一年后西安事变爆发后,这首歌唱出了示威游行群众的心声。

  七七事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他们从上海出发,向武汉进发,沿途,随时为群众教唱救亡歌曲。

  抵达武汉后的冼星海很快和光未然重逢,他们共同在国共合作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共事。今天武汉昙华林,一所百年前由洋务重臣张之洞创办的中学校园内有一座正在维修的建筑,这就是抗战时期文化界人士云集共谋救亡宣传重任的三厅所在地。当年,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任厅长的三厅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传抗战救亡的文化中心。

  三厅设立了中共特支,光未然是三位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之一,在救亡运动中成为骨干的冼星海被邀请担任音乐科科长。

  1938年7月,“七七事变”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武汉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纪念活动,冼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正是从这次活动中唱出!自由之神,唤醒了多少中国人!歌声穿过武汉三镇,响彻大江南北,传遍中国大地!

  1938年,33岁的冼星海和25岁的光未然在武汉重逢, 一年后,当他们在延安再度相会,碰撞出的,将是一部旷世经典。

  1938年5月16日,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位15岁中国男孩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

  “七七事变”爆发后六个月,在目睹了日本的残暴进攻和中国的节节败退后,卡帕在这个男孩照片的注解中写道:他即将开赴前线,现在他可能已经死了,但如果胜利时他还活着,他将会震惊,这个看不起他祖国的世界。

  这个正在遭受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国家的命运将由它的青年掌握。1935年,22岁的光未然在武汉组织了宣传抗日救亡的拓荒剧团,日后正是和这支年轻队伍一道转战抗日烽火的前线、敌后,两渡黄河的经历,激发光未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诗篇。

  “七七事变”后不到一个月,历时四个月的武汉会战爆发。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政府第三厅决定集合所有汇聚武汉的救亡演出团体,重新编组成十个抗敌演剧队,四个宣传队,一个孩子剧团,派往各大战区、到前线慰劳战士,到敌后宣传抗战。

  这是拓荒剧团在武汉江汉关留下的一张合影,这群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了抗敌演剧三队,他们是日后《黄河大合唱》首演的队员。

  作为抗敌演剧三队的领队,光未然的身份既是军委会政治部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同时也是公开的共产党员,1938年9月,演剧三队离开武汉,途经西安,辗转前往山西的第二战区。

  1938年的冬天,光未然率领演剧三队,来到山陕交界处黄河岸边的古渡口疙针滩,演剧队准备从这里东渡黄河,黄河的对岸正是抗日烽火燃烧的第二战区。

  渡黄河之前,队员们在疙针滩渡口留下了这张合影。

  八十年后重走《黄河大合唱》诞生之路,再次来到黄河边,张安东感悟出了八十年前这群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渡黄河之前郑重拍下这张合影的深重含义。

  张安东:河东是哪?河东是前线啊。所以这帮人穿着整整齐齐拍一张,渡河能不能过去谁也不知道,过去可能就回不来了,是这么一种心情,那当然就是赴死的心情。 我爸跟我说过,离开家出去抗日,谁也没想到能够活着回来,谁也没想着能够看到胜利!

  2019年5月2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延安共同举办的音乐节开幕式上,俞峰院长率领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延安当地的数个合唱团,共同在宝塔山下唱响《黄河大合唱》。

  俞峰:这辈子能在这儿演出的话,作为一个艺术家,可能也就这么一次,八十年重新在这响起来,那么它的意义就是完全是非凡的。

  80年前,《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

  1937年,一本关于延安的书《红星照耀中国》在西方出版,轰动世界。该书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