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成都唯一完整保存的唐碑 武侯祠“三绝碑”因何得名?
2020-10-21 15:15:33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成都唯一完整保存的唐碑
  武侯祠“三绝碑”因何得名?

  “三绝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又简称唐碑,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地面文物中保存至今年代最久远者,成都市唯一一通唐碑。“三绝碑”镌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裴度撰文,柳公绰书,鲁建镌刻。因裴、柳、鲁三人皆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此碑文章、书法、镌刻均精湛绝伦,故得此名。


剑南西川节度使
令裴度撰文立碑

  “三绝碑”位于成都武侯祠大门与二门东侧碑亭中,由碑帽、碑身组成,无碑座,外有砖砌碑亭保护。碑刻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7厘米;碑帽为半圆形,下部同碑身同宽,两侧弧形边缘镌纹饰,以折枝花饰为主,其余镌云纹图案;碑身为长方形,碑面刻正楷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分序和铭两部分。正文文字虽皆清晰,但除题目及上、下款三行外,其余各行上部、下部曾有补镌。在碑的正面、碑面的空隙处以及碑的两侧还有历代题刻共十六则。
  唐宪宗元和四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领裴度、杨嗣复等27位僚属到武侯祠拜谒,为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铭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武元衡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缅怀蜀汉遗德,以此激励后世。
  在序文中,裴度驳斥了西晋陈寿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和北魏崔浩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责难,认为诸葛亮率领“节制之师”推行“化成之道”,有“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表达自己对诸葛亮才能德行的钦慕之情。铭文为四言骈文,共六十四句,裴度概述了诸葛亮的不朽功绩,又将其和前代名臣姜尚、伊尹、晏婴、萧何、张良等人相提并论,称赞诸葛亮兼有这些名相之长,最后以“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岭,入海际天,知公德音”作结语,言诸葛亮虽已故去,却如同高山流水一般存于天地之间,记于蜀地百姓心中。
  裴度写此碑文不仅赞颂诸葛亮,更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古证今、借古论今,指出当时处于藩镇割据的唐朝,时局动荡,屡有叛乱发生,与昔日汉室情况相似,他期望唐朝当政者能效法诸葛亮,削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裴度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官至中书令,封晋国公,成为唐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政后,以诸葛亮为榜样,身体力行,辅佐宪宗“以法度裁制藩镇”,实现了“元和中兴”的盛况。

明代四川巡按御史荣华
首提“三绝”之说

  碑文写好后,由柳公绰书丹,鲁建刻石。柳公绰,陕西耀县人,时任成都少尹,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兄长,柳氏兄弟书法造诣旗鼓相当,柳公绰字体端肃浑厚,造型严谨,为唐代楷书中的典范。鲁建,唐代蜀中名匠,其刻工精湛洒脱,刀法刚劲有力,准确再现了书法作品的原貌。
  “三绝”之说,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监察御史荣华首先提出的,他在碑上题跋赞美诸葛亮功绩和裴文柳书,并称三绝:“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宇不朽也。”清嘉庆《四川通志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