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
2020-09-03 18:38:52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考作文向来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而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诗教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诗歌教育。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选用67篇古代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

  不同于传统社会,当代诗教是在互联网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赶上了融媒体时代。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64.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生活空间的形成,在这个由信息构成的数字世界里,每个参与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环节。传播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诗教变革。在“得到App”“喜马拉雅App”“蜻蜓FM”“荔枝FM”等新媒体平台上,蒋勋的“诗词中真诚与感动”“杨雨品最美古诗词”“康震品读古诗词”“王立群品经典宋词”“郦波品读唯美诗词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欣赏”“六神磊磊读唐诗”“为你读诗”等诗教节目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新媒体为诗教提供了广阔平台,但现有内容仍难以满足数以亿计诗歌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课堂诗教缺乏系统性、权威性诗教体系;较注重技法传授,缺乏境界教育;注重古典诗词背诵、解读,缺乏创新引导等。融媒体时代,诗教如何开展?

  从印象式点评走向文学、文化阐释

  笔者曾选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通行教材20首古诗,作为考察诗教效果的篇目。其中只有《咏鹅》能被88.25%的学生背诵,半数以上学生只能背诵11首,传统课堂诗教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只把诗当作认识对象,背诵、应考,切断了诗与人生的血肉关联,忽视了诗的境界对人生的滋养。我把它定义为“认识论诗教观”。《中国诗词大会》脱颖而出的白茹云在后来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深有感触地说,诗中的境界已融入她的血脉,汲取了诗的力量,才勇敢走过人生困境。因此,不能停留在认识、背诵阶段。有效诗教需要“三打通”,打通诗与人生,打通现实与理想,打通历史与未来,让诗中境界照亮现实世界。

  第二个原因是忽视了诗教的“无用之大用”。不少学生坦言:不是不爱诗,而是诗意的渴望被实用知识、各类考证压得喘不过气。这恰恰最需要诗教鼓舞斗志、慰藉心灵、校准航向。诗教不仅关系个体的成长,也关乎民族的精神气度。诗的审美意识能激活人的创造性,超越具体事物之所“是”。比如,常人眼里的黄昏时分,山雨欲来,诗人却写出了“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清苦、商略是诗人审美眼光的独到之处。诗教就是要揭示诗人的想象世界,从中慢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超越精神。

  传统诗教的背诵、点评有其熟能生巧、直观、重感悟的优势,也存在不足。叶嘉莹、杨义都曾指出感悟诗学缺乏清晰的阐释。当代评论家谢有顺也说:“现在很多诗歌鉴赏词典,包括许多诗歌赏析文章,都只讲对一首诗的总体印象或结论,什么沉郁,放达,悠远的诗意呀,充满人生的感慨呀,但诗里究竟是如何表现沉郁,如何感慨人生的,并无具体的分析。对于普通读者,如果只讲结论,是无法让他们热爱诗歌、沉迷诗歌的,必须带他们进入一个生动、细致、深刻的诗歌世界,才能让他们领悟诗歌,并激发起他们对诗的向往。”从印象式点评走向文学、文化阐释,文本细读,打开丰富的意义空间,才能触动心灵,增强诗教效果。

  当前诗教方法多在沿袭传统,注重文本、技法解读。格律、比兴等方法固然重要,但缺乏诗与人生境界、时代语境的贯通,不是诗教,是教诗。诗教的最高境界是起于技法,终于境界。通常评价一首诗好,都会说好在有境界。境界是诗人“理想自我”(艺术形象)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张力,通过诗歌意境显现而照亮世界。王国维就把“境界”作为诗词评价标准,认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邻于理想”。他强调“境界”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根基和理想之维,现实和理想之间有一座桥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