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兰州8月12日电 (张婧 高莹)“打磨一方好的砚台,除了挑选上乘石料之外,更要讲究雕刻技法,慢工才能出细活……”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已经从事洮砚制作近30年的手艺人徐哲自小就生长在这里,在他印象中,家庭作坊式制作洮砚一直是当地世代流传的生活常态,尤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最为鼎盛,仅仅计算徐哲所在的维新镇,彼时就有8000多人从事“洮砚生计”。
夏末秋初,本网记者探访“中国洮砚之乡”甘肃定西市岷县,了解当地的雕刻技艺。图为洮砚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徐哲伏案雕刻。 张婧 摄岷县素有“中国洮砚之乡”的美誉,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甘肃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甘肃洮砚以其石质温润滑腻、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称誉文坛,为历代文人所青睐,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为产于甘肃岷县和卓尼县交界处的“老坑石”,新发现的矿点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其中,极品“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
图为“洮砚人”徐哲雕刻完成的《红楼梦砚》。 张婧 摄由于家里祖辈都是“洮砚人”,耳濡目染之下,徐哲自小就熟知了从选料、制图、开塘、形制等十多道制作工序,在这期间,他看到乡邻们将精细打磨的上乘砚台摆满庭院,等着商贩上门收购,在他看来,这是传统手工艺人“等着吃饭”的生活窘境。
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拜师投入洮砚行业的徐哲,一方面系统学习制作工艺,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让洮砚走出去。然而,当他背起岷县传统龙凤砚走南闯北时,地方大受欢迎的洮砚却很难推销,究其原因,品牌没有走出去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洮砚存在造型单一、镂空雕饰不便存放等问题。
图为岷县洮砚艺人精细雕刻。 张婧 摄对此,徐哲从安徽、河北、江西等地邀请专业师傅到达岷县,在保留传统工艺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要求,对岷县“洮砚人”进行工艺改良指导。经3年培训,岷县洮砚的雕刻工艺经历了从镂空、半镂空,到浮雕的全面转型,并将南北方工艺进行巧妙融合,技法精湛,市场反响良好,业内有“南端北洮”之说。
为顺应市场,当地洮砚制作进行了适度的机械化改良,但仍有90%的工序出自手工雕刻,通常情况下,打磨一方好的砚台,依据不同大小规格和图案造型,快则数日、慢则数年。“慢工、慢回报”导致当地手艺人数量急剧下降,绝大部分工匠迫于生计而放下刻刀,转行到收益更快的行业养家糊口。
这时的徐哲已分别完成1吨重量的《红楼梦砚》和《百龙千禧砚》,同时,他也有了另外一个身份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