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在这里读懂上海的坚强
2020-08-17 13:28:03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本报记者 沈轶伦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回望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在战时起到的作用,和在艰难时局中凝聚起的行业作风与市民精神,不仅能让人们从更丰富的层面了解上海的发展轨迹,也对上海今时今日拥有的城市鲜明品格,作出更多维度的解读。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上海深受华北局势影响。旋即,“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上海,这座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内外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从此进入战时状态。

  在描述上海的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上海更多体现出旖旎多情浪漫、讲究精致格调的一面。但事实上,上海也留下不少激荡着英雄气概的篇章。“八一三”淞沪抗战,面对日本侵略者,军民团结,万众一心,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至今还留着枪弹的痕迹。

  战争对一座繁忙运转中的大都市意味着什么

  解放周末:大部分人对抗战的了解,比较多是集中在军事层面,您的研究却是从经济层面回望历史。用另一个角度观察上海,这是一个怎样的上海?

  吴景平:近代上海的经济地位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逐步确立起来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经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内外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也是城市功能齐全、市政建筑设施与公用事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并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性。这些都构成了战时上海经济运作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无论考察战时上海经济的全局还是研究特定领域个案时的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经济原有的发展轨迹被改变了,在日军炮火袭击下,上海的经济遭到巨大破坏。虽然在孤岛时期,上海有过短暂的畸形发展,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陷时期上海的经济濒临全面崩溃,“黄金时代”一去不复。激烈的战事、复杂的时局、民族危机的空前紧迫和经济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各经济行业、企业举步维艰,上海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

  上海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常常被描述为一个温馨的城市,甚至具有阴柔的气质,但事实上,上海也留下不少激荡着英雄气概的篇章。这不仅体现在面对侵略者,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的抗战中,也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当我们把抗战时期的上海社会经济,放入整个上海经济演变历程中来观察,可以更好地读懂上海的品格。

  解放周末:战争骤然降临,这座繁忙运转中的大都市是否被按下暂停键?

  吴景平:从1937年到1945年,其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上海的社会经济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上海的工商经济和金融市场便受到了华北局势的影响,八月,淞沪会战打响,一直到1937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在这一阶段,虽然上海的租界基本上得以免于战灾,但是中日两国军队在华界和上海周边地区持续三个月的激战,使上海的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作被打断了,进入了较为典型的战时经济阶段。为了保存民族经济的实力,构建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有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撤出上海,辗转西迁到大后方地区。

  在这个时期,政府对上海经济还保有较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许多重要经济法规的颁行,如《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中央银行办理外汇请核办法》,主要是针对上海的情况制定的,并且首先在上海实行。

  第二,孤岛时期,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在这一时期里,虽然上海的杨树浦、虹口、闸北、南市等地区和周边农村均遭日军占领,但大规模的战事毕竟已经远离上海,作为中心城区的主体部分的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得以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居住人口大量增加;通过海运、长江内河航运和邮政电讯等方式,上海与海外及中国内地仍有相当程度的经济联系,租界内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市政基础设施继续维持运行,一度吸引了国内与海外资本大量流入,部分行业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繁荣。

  但是,孤岛经济带有较多的泡沫成分和投机性,明显属于畸形繁荣。与此同时,日伪经济和金融势力已经渗透进上海租界,中日之间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较量,逐渐成为孤岛上海无法避免的常态。而在日军占领下的华界,社会经济属于殖民地性质,日本占领军可以随意征用经济资源,日资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凌驾于华商企业之上。

  第三,沦陷时期,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这一时期整个上海均为日军所占领,上海的社会生产和流通,各主要经济行业和金融业,都被强制纳入日本主导下的战时状态,上海工商经济和金融业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几乎都被切断,不得不承受日伪的统治,经济运行的许多基本条件失去保证。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上海工业生产能力遭遇空前严重的破坏,产量急剧下降,商业体制和物流渠道十分紊乱,原有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被强制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停滞状态,广大市民生活苦不堪言。

  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1943年以后,由汪伪政权出面直接控制上海社会经济,日本侵略者退居幕后操纵。虽然说日本直接占领了整个上海地区,日伪势力可以说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已经取得统治地位,沦陷阶段的上海社会经济固然无法摆脱日伪魔爪的支配,但日伪统治者却难以有效自如地驾驭社会经济运作,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这份勇敢过去不常被提及,也容易被轻视

  解放周末:为什么即便在日伪势力取得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上海的社会生活中,还能保有不被敌人摧毁的部分?

  吴景平:因为,成千上万的经济体互相之间结成了一个相对有序的社会的合力。这种合力,构成一种不容摧毁的社会规律。侵略者可以占据街道或者工厂,但不能改变社会规律本身。因此,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城市,在国难临头的时候,依然体现出沉稳和定力。

  我最近在编注抗战时期上海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档案资料,发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上海的一些金融业人士的会议记录。比照时间,当时正是战乱时期,但看着文字,你从头读到底,几乎完全看不到字里行间谈到战争,或者说战争对他们工作的影响。如果不看记录的时间,你会恍惚以为战争是不存在的。这样的会议纪要,谈到市面上的经济指数的波动,谈到金融界人事往来的动态,你看到的是一种镇定。保持这种镇定的,我认为,是上海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一种责任感。

  解放周末:平时的上海工商业同业公会,就一直是上海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到了战时,这些同业组织起到了什么作用?

  吴景平:上海工商业同业公会力量非常强大,1937年经上海市社会局核准成立的同业公会就有230余家,其中成为上海市商会会员的有170余家。其中包括棉毛丝呢、日用杂品、五金钢铁等23个大类,其中一个大类又分为诸多小行业。比如说,单独一个百货业下面就有9个行业。

  战争爆发后,直到上海沦陷之前,上海工商实业界、金融界的代表、代言人,上海的商会和各同业公会为维系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规范经济秩序,协调工商界和政府当局之间的关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经济与社会运作调控体系。

  我们可以从许多同业公会的运作中看到,在战争发生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其成员、组织架构,它的职能功能如何运作,基本上都没有大的变化。你可以说他们很镇定,他们作为商人明白,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工商经济金融运作的最重要保证。

  解放周末:这种镇定的底气从何而来?

  吴景平: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后,上海市商会从战区迁往租界,租借宁波旅沪同乡会为临时办公处,立即出面安定工商,稳定市场。在战争爆发的8月13日下午就召开紧急会议,当天晚上,商会主席就作了播音演讲,呼吁市民全力保卫上海。到8月19日,在上海市总商会和各同业公会的努力下,全市商店已经恢复营业,同时,抵制日货的行动展开。这样使得货物流通,人心安定,增强了抵抗敌人的经济能力,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举一个例子。“八一三”战事爆发后,上海市南北米市突告停顿,米粮价格迅速上涨。战争发生5天后,上海豆米行业同业公会及米号业公会,特邀社会局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代表,共同组织成立了上海民食调节委员会,并在今延安东路浦东同乡会成立米业临时交易场所。到了8月19日,米市就正式开业了。民食调节委员会通过各种措施办理上海市的米粮统制分配,如疏通米源,由米行、米号两个同业公会联合向银行公会筹措15万元作为购米款,向各产米区直接采购,对上海市粮食,包括米、粉、油、豆、杂粮等存额及储藏地点进行登记,在全市设44处售米处,限价限量供应民食等措施,基本维持了战时上海的市民必需。

  解放周末:当时,著名记者陶菊隐写道:“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这种双重性,在惊天动地的二次大战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例。

  吴景平:淞沪抗战三个多月,上海一边受到战火的摧残,一边又能一直保持向前方战场送粮、送货、送药的节奏,上海的“有求必应”和“源源不断”,背后正是赖于上海在战争状况下,还能保证市面的正常运作。

  各种团体在大灾大难前,体现出了强大的号召力,非常了不起。在如此危险的状态下,千百万个商家和店员,没有关起门来只顾保全自己,而是冒着难以预测的危险,坚持出去,坚持打开店门正常营业,坚持保证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份怎样的勇敢。这份勇敢过去不常被提及,也容易被轻视。

  上海不仅有四行仓库抗战的热血,上海工商业勉力坚持经营,不仅仅维持了上海的运转,在相当程度上也尽可能让中国的抵抗持续下来。

  从中,你可以读懂上海,这是一座特别坚强的城市。

  可以看到上海重信守诺和敢于担当的城市精神

  解放周末:除了上海在抗战中的孤岛现象,其实还有一段不太为人留意的史实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