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甘肃数万非遗文创“入市”助逾千贫困户增收
2020-08-17 13:28:01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本网兰州8月14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过去长期“束之高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民众的日常消费生活,并使这一文化瑰宝成为“文化产业”而经久不衰,成为近年来各界热议的话题。

  文化资源大省甘肃,历来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随着官方对“非遗+扶贫”工作的大力扶持,仅2019年该省建设各级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当年累计吸纳就业4700多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同时,累计组织培训381期9738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受训2980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订单订货量23.5万元,学员月均收入接近2200元。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政策,并于2018年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和积石山县列为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设立了两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非遗文创实现“线上+线下”热销

图为裕固族拔棍表演。(资料图) 杨艳敏 摄

  庆阳香包是甘肃省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5岁的甘肃庆阳人刘兰芳作为该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着4000多名来自庆阳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把过去作为赠品相送的香包挂件,缝出拖鞋、肚兜、药枕、抱枕、丝巾、包包、鞋垫等,越来越实用,销往海内外。

  刘兰芳此前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2019年,自己带团队售出约20万个香包,价值近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最多每名绣娘增收3万元。

  甘肃甘谷县的“麻鞋郭大姐”同样带着乡邻姐妹们,钻研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对甘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甘谷麻鞋进行工艺创新,推出“千层底麻鞋”,并开始做跨境电商,外贸订单已签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记者14日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获悉,该省许多非遗产品在线下热销,目前全省还有200余家非遗店铺已上网销售,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