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作家章诒和朋友圈消息,诗人、作家邵燕祥先生于8月1日在睡梦中离世,享年87岁,“之前读书,写作,散步如常。清清白白,一切圆满。”新京报记者也从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处确认了这一消息。
邵燕祥于1933年6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萧山,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80年代后又发表大量杂文、散文,晚年作有《一个戴灰帽子的人》、《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等回忆录作品。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邵燕祥早年以新诗闻名,尤其长于歌颂新生活和新景象的赞美诗。在出版于2003年的《邵燕祥自述》中,邵燕祥写道,这是他当时主动放弃散文、小说创作的结果。但在1958年初邵燕祥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1月才获得改正。“重获新生”后,他已经从一个极为热烈天真的追随者,转变为一个清醒尖锐的探求者,不断用杂文进行发问、批判与反思。
2014年邵燕祥老先生的作品《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出版,《新京报》记者彼时也对邵燕祥先生进行了一次专访,我们也特别在今天分享这次专访,共寄缅怀之思。
邵燕祥,诗人,1933年出生,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平反。著有诗集《到远方去》、《歌唱北京城》、《邵燕祥抒情长诗集》,散文集《教科书外看历史》、《大题小做集》、《邵燕祥文抄》,纪实文学《沉船》、《人生败笔》等。
撰文 | 肖舒妍
采写|吴亚顺
在一次个人诗歌研讨会上,邵燕祥说道:“诗的核心价值是自由。离开心智的自由,离开对自由的追求,就没有真正的诗。” 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意义,诗歌便会沦为口号。
对于杂文写作,邵燕祥则说:“杂文的灵魂是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他的杂文具有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由于邵燕祥的写作针砭时弊、直面生活,评论界曾有人称他为“当代鲁迅”。邵燕祥得知后连忙推辞,“鲁迅,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只有一个”,但他也承认,自己把鲁迅引为师友,视为知己,高山仰止。
“即使鲁迅平生只写过一句话,就是《祝〈涛声〉》中的‘名列于该杀之林则可,悬梁服毒,是不来的’,我就会终生视他为知己。”1947年秋,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时,邵燕祥正好读到鲁迅的这句话,从此便把它当作座右铭牢记。在被划为右派、下放劳改最压抑的时期,他也给自己定下了“决不自杀”的底线,正是这句话给予的力量。
邵燕祥的杂文除了去揭露、去批判,更不乏对自己的反省。这点也与鲁迅相似。他在一篇杂文集的附记中写道,如果不能学习鲁迅那种在解剖社会人事的同时也时时解剖自己,而只一味当“手电筒”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