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中国人的义气》 江湖经验中的血气审美和消极教养
2020-08-11 15:46:00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中国人的义气》 江湖经验中的血气审美和消极教养

  《中国人的义气》

  作者:冯庆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5月

  在中国游民社会文化史的语境里,“江湖”一词意义深远。在诸多由“庙堂”下渗到“江湖”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源自儒家传统又具有权变意味的“义气”伦理,于江湖中应运而生。冯庆的《中国人的义气》一书,追溯历史,从政治哲学和社会史的角度,探索“义气”伦理下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印记;分析知名导演及音乐人对“江湖”、“情义”等主题的创作,总结了大众文艺所具备的独到情感动员机制。

  从传统出发,如何把握经验史?

  冯庆博士的《中国人的义气》一书,收录于“经验史书系”之中。在“经验史”这样一个框架下,我们不妨先从“经验”二字说起。

  哲学学院派自然会把“经验”二字看作与“先验”、“超验”等词并置,仿佛是一个正襟危坐才能讨论的概念。但是在古中国字的某些语言踪迹中,这个词则并非如此。在《说文解字》中,“经”为丝织之状,而按段注,“经”字更早产生于田亩规则的纵横分割。无论是丝织还是田亩,“经”显现出某种纵横清晰,界限分明的规矩。“验”在《说文》中则由“马”、“脸”二字构成,似乎来源于古人的相马术。显然,若合取“经”“验”二字,一种感性状态内部的张力便体现出来。经验包含着某种一眼可见的规范性,就仿佛田亩的界限和丝织的经纬一般清晰而不可逾越。与此同时,这种规范性被特殊形势所验证和把握,这就好像相马术,从马脸的品鉴出发,对马匹成色的判断,只有落实到骑马的实践中,才能验证良驹的秉性。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路径,对“经验史”的把握自然尤其不同于现代学术体制的基本路数,后者来自于“不可直接感知的规范”“可直接感知的殊例”西方现代思想二分体制的演化,即便对其的破除,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解构派,也必须立足于这一二分原则的演化,才能颠覆其结果。冯庆的“义气论”在前提上就与此路数分道扬镳,而采取了“理在事中”或“事在理中”的处理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在传统学人中早有呼应,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重思道学演化之蔽,化“天理”为“纹理”,其背后的视觉譬喻方式也是一种“经验式”的学问求取方式,反而绕开了“先天/后天”这一形上学表述,启发了寄寓于伦常日用之事、把握规范之纹理的思考方式。顾氏之学经清一季,转化为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