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至。
按照原计划,3月16日,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应该出现在武汉,在湖北省图书馆为公众做一个讲座。而现在,讲座因为疫情延期了。
骆玉明渴望能够尽快和武汉的朋友相聚,“和他们谈论经历过的一切,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和不灭的梦想”。
在他看来,瘟疫打击了人类世界脆弱的部分,也彰显了人性中高贵的东西:“尽管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对生命表达欢欣。”
诗的本质就是多情,是从苦难、焦虑与繁乱中寻求美好
解放周末:您一直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当您感到伤感的时候,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您想邀请哪一位古人到现实中,和他聊聊当下?
骆玉明:杜甫吧。
解放周末:为什么是杜甫?
骆玉明:杜甫他有情,他是个多情的人。有的人忧国忧民,是出于职务和责任上的原因,有人则出于政治与道德意识,而杜甫的多情,在于他对他人的遭遇有很强的感受力、很强的共情力。同时,杜甫又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写细小的自然之美也充满了喜悦。
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多难,经历过巨大的波折,却始终不改这份多情。我们读《春望》的开头,“国破山河在”之后,是“城春草木深”,这里有人世的悲恸,也有春天带来的感动。还有《伤春》也是,在“天下兵虽满”之后,是“春光且自浓”。不论人世间发生了什么,四季轮回后,总是又一番春色。
解放周末:有些人觉得,当下,面对疾病和死亡,谈论诗词歌赋、明媚春光等等是不合时宜的。您怎么看?
骆玉明:我还是用杜甫的诗来回答吧。杜甫的那两首诗,我想那里面还包含了一层意思:不论人类遇到什么样的劫难,大自然并不在乎。
中国古人有这样一种态度:在一个宏大的世界中,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人类是否为某个超越的意志所关爱,是无从证明的问题。老子就不相信这个,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是草扎的狗,用于祭祀的场合。当每次仪式完毕,刍狗就被随便地扔到路旁,天地间的万物,莫非如此吧。大自然没有感情,万物各有其过程。人类本也受着这规则的支配,却偏偏自信特别为天意所爱,其实何尝有根据呢?
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用了2008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春来草自青”。这原本是《五灯会元》中的禅家话头,说的就是一种平静坦荡、顺适自然的生命态度。
解放周末:您在谈论诗歌的意义时,曾经说过:“面对现实的不美好,诗歌是一个盛放我们对生命美好期待的空间。”在看到许多痛苦和眼泪后,眼下我们能从这个空间中汲取什么?
骆玉明:在文学世界里,历来有描写苦难如何使人变得更高贵的传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