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11时50分,迎来“春分”节气
《春分节气》
作者/宋英杰
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物候》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昼夜均等是正确的,但寒暑平衡却需要画一个问号。
春分是不是一年之中气温不偏不倚的中间点呢?
其实并不是。全国平均气温一般是在4月4日清明节气,达到全年气温的中间值,也就是所谓的“寒暑平”。
立春时所说的“东风解冻”,东风只是客串,实际上多为东北风。到了春分时,东风才逐渐开始成为领衔。
在古人眼中,东风是最具亲近感,也最具辨识度的风,甚至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程度。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即使身处他乡,虽然风俗不同,风物迥异,但总能遇到东风这位“旧相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即使不借助测风仪,都能辨认出东风。为什么呢?因为只凭万紫千红便知道东风来过了。
“协气东来,和风南被”,这是描述风的理想状态。
首先,风向最好是东风和南风。
其次,风力既不是轻软之风,也不是强劲之风,和风是4级左右的风。
于是,风和气所形成的体感,是和谐。
由天及人,人们崇尚温润之气、和煦之风,最高境界便是令人如沐春风。
那什么是春风呢?
辞典告诉我们:“春风,指春天里的风。”
但这样的解释过于笼统和宽泛。
老舍先生说:“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老舍先生的说法,更符合春风这个词语的气象属性和文化属性。春风应当是特指可送暖、可化雨、具有护肤功能而不是毁容功能的风。
这时的风雨,也被描述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柔和温润之雨。
春天的毛毛细雨常常小到好像打伞也不是,不打伞也不是。但慢条斯理的春雨下上一整天,累积雨量也可能达到暴雨的量级(注:24小时累积降水量50-100毫米),算是最低调的暴雨了。
这种雨,浸湿田地,可以触达更深的土层。老话儿说“天钱雨至,地宝云生”,春耕到春播的过程中,云是宝,雨是钱。土壤存下一大笔从天而降的“钱”,这在春播之后是庄稼们最大的一笔“可支配收入”。而且这种雨不会淹田毁路,属于人畜无害型暴雨。
但随着气候变化,春分的性情也在变化。比如对于北京而言,春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暖幅度最大的节气。
从前的春分,被称为“东风试暖”,东风初来乍到,是小心翼翼地回暖。但现在的春分,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那般恬静。本该渐渐温润的“东风试暖”,却往往变成忽然燥热的温度大跃进。
春分一候玄鸟至:“玄鸟”指的是燕子。在上古时期,每当春分时节,天子除了祭祀太阳之外,还会亲率家眷恭迎燕子这位春神,“待遇”极高。潜移默化的上古文化,一直保护着这可爱的生灵。
春分二候雷乃发声:虽然惊蛰往往使人联想到春雷,但春分才是“雷乃发声”的节气。初雷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带来有效降水。到了阳春三月,雷雨天气才变得更多,也更具声势。
春分三候始电:春分时节,最初的雷电,雷声显得更突出,闪电感觉只是陪着雷公出场的一位“灯光师”。但再过些天,就不一样了,云地闪电,就会有所谓的“落地雷”,可能劈到人,导致伤亡;可能劈到树,造成火灾。
春分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