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西大余12月18日电(吴寿生 记者 刘占昆)“在品味瓷韵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叹服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博物馆展厅,市民陈皎玲和家人在观看宋代陶瓷展时发出如此感叹。
图为2019年8月,江西大余县北宋古窑址挖掘现场。 吴寿生 摄近日,江西大余县博物馆展出的200余件考古出土宋代陶瓷,造型各异,有壶、炉、瓶罐、钵、盏等日常器皿,也有窑柱、轴顶帽、荡箍等烧造制瓷工具。这些文物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据了解,这200余件文物均出土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新余村滩头一处北宋古窑址。该古窑址最早被发现于2018年6月,被发现的位置位于该县环城路施工现场。经过一年多的现场踏勘、考证和审核,今年8月13日,考古人员正式对古窑址进行发掘。
图为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博物馆展出此次北宋古窑址出土的带有铭文的残片。 吴寿生 摄图为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博物馆展出此次北宋古窑址出土的文物。 吴寿生 摄考古专家介绍,该古窑址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一共有上下两座窑。龙窑窑炉平面布局完整,由窑门、火膛、窑床、窑尾等组成。经过对发掘出来的陶器和瓷器进行细致地清洗、修复后,考古人员发现,目前出土的瓷器外型特征多与宋代风格比较相似。可确定年代最久远的是五代时期南方流行的支柱,更有距今943年,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文字刻款擂钵。
“这个窑出土的东西主要是壶、碗等民间日常用器和赣南的擂茶工具,其中很多器型还带有北方窑厂的风格。”大余县博物馆馆长黄敏介绍说,大余古称南安,位于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的“南大门”。唐代张九龄拓宽梅关古道后,大余逐渐成为中原通广州往东南亚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陆路通道,可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北方窑厂的风格正是古时北方窑工南下时带来的。
图为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博物馆展出此次北宋古窑址出土的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