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以来,新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之一,助力了中国经济奇迹的造就。
一直以来,外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跨国企业在华发展也到了新的阶段,在完成了技术换市场、资本与市场融合、本土伙伴关系布局这三个阶段之后,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已经通过资金、技术和生态的不断发展、融合,从1.0时代迈入4.0时代,形成更为紧密的、互相依存的协作共赢的新格局。
1. 0时代,市场换技术
“市场换技术”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汽车工业提出的“技贸结合”,这一举措大约酝酿于1979~1981年,政策形成于1982~1983年。国务院在1983年正式下发《关于加强和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这份文件明确提出:提供一部分国内市场,通过合资经营企业的形式引进缺口技术。1984年,被确定为加速中国技术进步的一项重大方针。
实际上,早年引进外资更多地是引入制造技术,这一期间也探索创造了许多灵活有效的技术引进方式,包括引进技术开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则是以利用外商投资为主要的引进方式,对研发、研究方面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增加。 “中国在引进外资时通常会以合同的形式要求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一段时期后,向中国的合资企业转让技术,这样一项政策推动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龚刚表示。
以汽车行业为例,众所周知,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产业用市场交换国外先进技术。因此在国内合资车企也是占据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市场份额。
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以市场换技术是无奈之举,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单纯以市场换技术,技术引进的最终目标是从进口替代提升为出口导向,使得企业有能力面向国际市场。
同时从技术拥有者角度讲,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技术广泛使用,也是实现技术经济价值大化。“市场换技术”,对供求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选择。
2. 0时代,市场与资本融合
吸引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技术引进,中国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9-1984年这5年里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仅181.87亿美元,不到1992年一年外资利用额。此后的外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从1996年以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均超过400亿美元,2001-2002年两年中所签订的技术合同引进金额就达到265亿美元,比1999年和2000年的总和增长了3.5倍,在2004年又首次超过了6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外资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从1992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以绝对优势占据外资领域。
通过资金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融入国际化生产体系和销售、服务的网络,加快自身发展,实现市场与资本融合,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后发国家在市场开放初期的普遍做法,也是继“技术换市场“后外资企业在华迈进2.0时代显像特征之一。
3. 0时代,本土合作关系布局
中国市场让外资企业获得回报,但是中国人力及资源成本的不断升高,成为外资在2010年之后越发关注的问题。有数据显示,2008 年到 2011 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了 60%。
跨国企业当下在中国正面临三大困境:人力成本上升、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急剧提升、中国法律和政策环境愈加完善。在这一趋势下,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适应新的环境,外资企业纷纷与具有竞争实力的本土企业发展商业伙伴关系,外资企业希望全面激活中国消费市场,同时本土企业旨在以全球重点产业和区域市场为核心,提高跨境业务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国际影响力。
这一阶段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联盟,更多是建立在“市场导向”前提下,因此合作模式与成分较为单向单一。
4. 0时代,打造开放型生态圈,协同生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治理变革,全球经济形式出现新的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当前经济全球化处在调整和重塑历史关口,世界各国都需要适应新趋势,自我调适并协调彼此利益,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公正共赢的“全球化升级版”,才能携手应对挑战,共享机遇和繁荣。根据IDG的测算,到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45万亿美元,全球数字经济的比重将超过 50%;中国是全球数字经济的引领者之一,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 8.5 万亿美元,比重将超过 55%。经济体量不断增长的中国,也做出了调整:主动减速换挡、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的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
全球经济形式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机会,但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都要做好准备。
在这一多元多层次变化下,在华外资企业纷纷重新定义其角色与价值,打造开放型生态圈,同合作伙伴协作共赢,更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生态圈背后逻辑与特征即为:更注重协同发展,构成上较为多向、多边,以开放协作实现互通共赢。
以法国企业施耐德电气为例,自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便一直致力于对内持续进行人才培育,研发投入,对外联动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上下游以及地方、行业协会商会等合作伙伴,不断推动合作伙伴共创更大价值。
1999年,施耐德电气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20年后,施耐德电气研发中心从法国团队的“学徒”成长为平等的团队伙伴,不仅能够“中国原创”,而且其研发能力还领先于总部。施耐德电气中国的最高决策团队也全部是中国人,这背后折射的是充分授权本地团队、培养本土人才。
在对外持续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从初入中国市场的买卖关系,到与销售伙伴展开合作,到联手供应商实现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 再到如今生态圈构建与升级,以及助力中国伙伴全球化进程,其“朋友圈”战略与规模一直在升级,现在施耐德电气的“朋友圈”既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科技公司,也包括高校、创业公司、外国商会、行业协会、标准化协会等机构,已形成多层次多格局的生态圈联盟。目前施耐德电气已经将中国发展成为自己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而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作为能源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拥有的强大生态圈,毫无疑问也会成为推动自身和用户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础。
技术的先进性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基础,但健康共赢的合作关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以施耐德电气为例的跨国企业,通过提升员工能力、技术实力,推动了合作伙伴发展,毫无疑问也促进其在华的长久发展。
中国市场及开放政策的日趋成熟让外资企业有了更大发挥空间,养老服务、文化服务、能效管理及自动化领域等方面,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这些领域的中国企业起步较晚,因此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香港大学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助理教授汤一诺指出,中国市场在政府简政,专利保护等方面已经做得越来越好,整个市场越来越趋向外企所熟悉的环境。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不再是“匮乏时代”,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思路也应从市场开拓拓宽为本土化深根、生态布局,注重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并深化升级合作伙伴关系,将技术优势及国际视野优势融入体现到本土化战略中,与中国合作伙伴协同成长,实现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