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市场  
鲁圣集团郑淑胜:三十五年载创业路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9-10-10 11:33:28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身板笔直颀长,着装工整,给人以干练、直率的感觉。谈起事来,直剖胸臆,一步到位,其观点精辟朴素,简洁准确。接触过郑淑胜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

(郑淑胜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全国优秀企业家” “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再就业标兵”、 “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日照市民营经济富民强市杰出人物”……郑淑胜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今年,他荣获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郑淑胜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褒奖。

(鲁圣集团董事长郑淑胜)


郑淑胜创立的鲁圣集团,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三十五年栉风沐雨,三十五载艰苦创业,一举发展成为一家经营范围广、覆盖市场广、名声名气响的高科技民营企业集团。

浩荡的海洲湾,见证着鲁圣集团的成长变迁;美丽的绣针河,诉说着鲁圣集团的创业故事。而鲁圣集团的发展史更像是千千万万个时代奋斗者的缩影,书写着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鲁圣集团)


创业之初 探索前行

郑淑胜对事物的观察有一种天然的俯瞰角度,看问题全面、发散、清醒而通透。这或许正是他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1977年,郑淑胜进入当地一家机械厂当了一名临时工,由于环境和体制的限制郑淑胜未能发挥出自己过人的天赋。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历史的崭新一页就此掀开。决心干一番事业的郑淑胜夫妇连同一个副厂长和一个技术员等几个人走出了虎山机械厂,从此踏上了创业这条充满艰辛的路。

1984年,在郑淑胜毅然走出机械厂那段时间,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走?舍得吗?成功概率能有多大?但郑淑胜说:没有什么舍不得,想干出一番事业,就要有这样的魄力。只要有个明白人,就会欢迎我的。

了解到岚山一村的经济条件不错,村领导也是个干事业的人。第二天,郑淑胜就与村领导一谈,一拍即合。原来,村领导早就有把村办企业搞上去的想法,苦于没有能人。郑淑胜想干一番事业,苦于没有创业的基本条件。良禽择木而栖,郑淑胜选择在这里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就这样,鲁圣集团的前身,原日照县金属铸造厂便成立了。

建厂之初,村集体只提供了几间破旧的平房,3万元的流动资金,创业基础的薄弱可见一斑。但对于郑淑胜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一匹好的骏马,绝不向往饲料充足的马圈,它需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疆场。”郑淑胜要的就是一个创业的条件,他坚信凭自己的过人的天赋和毅力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时任岚山工委书记王斌接见获省劳动模范的集团董事长郑淑胜)


面临着资金少,设备旧,人才缺等困难,当初的伙伴,有些动摇了,想退出,有的想赚点钱分了算了,这与郑淑胜创业之初的打算相去甚远。他说:“个人的利益、付出与集体利益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干事业就要有奉献精神。在那个年代,经常说一句话: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

企业创立之后,郑淑胜带领工人一方面建章立制,一方面出去跑市场,了解行情,打开销路,第一年产值十几万元,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重任在肩 奋力突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发展经济的气氛变浓了,给郑淑胜和全体员工带来了很大震动。这更坚定了郑淑胜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郑淑胜敏锐地嗅到了企业发展的机遇。他果断决定增加产品品种,扩大规模。

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国上下制定“八五”发展计划,当时国家计划“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村里给企业下达了生产任务,要求按1990年60万元年产值的基数,到1995年翻两番。但郑淑胜说要翻三番,很多人以为他是说昏话,在他看来,只要生产能力跟得上,规模上去了,别说翻三番,再多也不怕。

(郑淑胜与员工)


既然要实现快速发展,产品品种必须多样化。后来郑淑胜听说电业线路上玛钢件用的比较多,于是就决定上玛钢件。但由于原来生产铝制品,增加玛钢制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摸索着生产,一遍遍地试,一遍遍地做,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经过了第二次搬迁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当年实现产值500多万元。1995年产值一举突破1500万元,比1990年翻了四番还多,完成了当时许下的诺言。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信息特别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信息令郑淑胜特别兴奋也有忧虑。这些年,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基础,但企业说不清道不明的性质随时有可能在未来束缚住手脚。

郑淑胜想,“改制应该是一个机会。”于是他马上找到了主管部门,述说了自己的想法,领导表示支持改制。郑淑胜大胆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企业进一步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就在这时候,又一个巨大商机给了鲁圣又一次腾飞的机会。

(郑淑胜与员工)


1997年底,郑淑胜从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获悉“主干电网薄弱,城市电网老化、农村电网落后”,他敏锐地预见到一次大的电网改造即将开始,所以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

1998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展开了,郑淑胜的企业像打一场战役一样,全面介入,所有的设备全部开动,超饱和运转。

1999年,还收购了一家企业,进行第三次扩建,建立起大面积的标准化厂房。2000年,产值一举突破亿元大关,电力器材占据了山东市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销往全国20多个省,1000多个县、市,雄踞山东省同行业之首,在全国名列前茅。同年公司更名为山东鲁圣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80万。

鲁圣集团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以后,市场对电力器材的需求高峰已经过去,如果再从电力器材方面寻求突破已难有大的作为,企业面临着重新调整和选择的问题。

千禧之年 奋进新生

2001年,郑淑胜又做出了向高科技进军的战略决策,引进了高科技电力器材产品,从而使公司在坚持传统电力器材产品制造的基础上转型为科技含量更高的高科技企业。

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征地1000亩,投资10亿元兴建高科技工业园,生产区建成了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上马精品钢结构加工、节能环保变压器和高低压成套设备三个高技术含量的项目。

2013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郑淑胜主动提出“转型、升级、调结构”的战略规划,投资兴建电力器材高新技术产业园,生产智能化、节能环保型电力器材产品,企业主导产业产能和产品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力助集团成为全国最具实力的输变电设备生产厂家之一。

(鲁圣集团新貌)


鲁圣向电气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做专、做精电气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施工及服务一体化产业链,致力于发展成为高技术含量的智能组合电气装备和智慧能源、新能源装备服务商。

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公司稳步向电力施工、房地产、金融、贸易、物流及木材深加工等行业发展。公司积极参与地方新型社区建设,提供高科技含量的输配电设备和完善高效的电力施工服务,为地方智能电网和智慧社区建设贡献“鲁圣智慧”。

至此,在掌舵人郑淑胜的带领下,鲁圣集团已经由最初的电力器材专业制造企业发展成为经营范围涵盖电力器材电气设备生产、销售、安装和施工、精品钢结构加工、木材深加工、服务业、房地产及金融的日照市首家免冠的国家级集团公司。

鲁圣集团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已初显雄姿,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在鲁东南的大地上。但是,郑淑胜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多年来的帮扶,离不开养育他的一方水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十五载创业路,而今迈步从头越。郑淑胜说:“ 作为新中国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我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踌躇满志,秣马厉兵,同心同德,抢抓机遇,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