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市,处于安徽“东进”的最前沿,沪苏浙产业“西移”的第一站。早在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就开安徽省之先,率先作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决定。2019年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宣城市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1月13日下午,安徽省“两会”新闻中心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办“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请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宣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孔晓宏围绕“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介绍有关情况。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郑明武主持发布会。
以对接抓突破收获“四变”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抓手,坚定不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沪苏浙深度融合、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陶方启指出,宣城市以率先的行动抓融入,以系统的思维抓谋划,以深度的对接抓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8年以来,宣城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先后两次召开市委全会,就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系统谋划部署,作出“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决定》,制发7个配套政策文件,在全省市一级率先出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形成“1+7+1”政策体系。陶方启介绍说,宣城市的总体要求就是“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主要目标,就是围绕“五个高”,打造“一区”“一枢纽”“三基地”;具体举措,就是实施“十项对标提升”行动,重点在“六个一体化”上寻求突破。
推动思想观念等高对接,先后选派261名干部到沪苏浙地区跟班学习;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对接,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协作融合对接,全市在建的合作园区有5个。与浙江萧山合作共建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已入园企业21家,建成投产19家,浙江省委政研室专程调研,称之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典范、浙皖区域合作的样板;推动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与苏浙连接的3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推动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全域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在宣城发出;推动民生和社会治理一体对接,实现与沪苏浙地区3500余家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在陶方启的描绘中,宣城市与沪苏浙的对接已经渐入佳境。
陶方启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近些年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感受,那就是“变”。一是宣城的位置在变“重”,二是宣城的影响力在变“大”,三是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在变“新”,四是干部的观念作风在变“优”。“近几年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占全部工业比重处于全省前列。”陶方启说。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东向发展、一体融入,宣城与沪苏浙融合的紧密度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陶方启表示,今年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宣城市将全面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立足“干”、突出“抢”、奋力“争”,着力对标沪苏浙,积极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贡献宣城力量。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展现更多作为
作为G60科创走廊城市,宣城市在科技创新上如何继续发力,来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宣城市市长孔晓宏认为,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争当排头兵,不仅是一体化的排头兵,更是高质量的排头兵。宣城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创新能力、潜力在全省靠前。接下来,宣城市将继续强化创新驱动,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力推动创新宣城建设,实施“三个一”:出台一个文件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