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的概念甚至可以扩展到整个生态圈,因为从生物起源的角度看,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源自同一个祖先,生命和生命之间相互依存,每一种生命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进化绝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互助才是进化的主旋律。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仿佛将人类又一次推到了一个需要回答“Tobeornottobe”的关键时刻,也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的休戚相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不久前,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人类的终极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很多人通过阅读,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书中,作者提出并娴熟地运用科学知识回答了三个人类关切的“终极之问”,即:人类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会变老?创造力究竟是怎么来的?对于我们普及知识、启迪思考和促进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4月23日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期文化周刊特别采访了书的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袁越先生,请他谈谈成书过程及思考,以飨读者。
1用一本书,回答三个问题
文化周刊:《人类的终极问题》原本是您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三期关于人类主题的文章,是哪些因素促使您将它们结集出版?这本书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
袁越:2017年初,中国科学家在河南发现了两件新型古人类化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我与《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商量,能不能做一期介绍人类进化研究成果主题的封面故事。选题从采访到成稿进行得比较顺利,文章发表后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之后,我又做了一期类似的,讲述抗衰老的封面故事,效果也不错。因为社会反响比较好,我想,就再做一个,可刚好组成一个“人类三部曲”。于是又选择了“创造力”这个主题,做了第三个封面故事,汇成了“人类三部曲”。
“人类三部曲”发表后,三联书店认为内容不错,打算结集出版。成书之前,因为一些研究领域又取得了新的成果,于是我在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
文化周刊:您在文章的采访和撰写中是如何进行史实梳理、科学判断的?您的成长经历与专业背景给这本书或给这些关乎人类自身的问题提供了哪些帮助?
袁越:我是学生物学遗传工程的,之后在美国留学读硕士。有这样的专业背景和教育经历,在研究人类进化和人类抗衰老等问题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优势。不管是人类进化还是人类抗衰老的话题,都涉及大量的专业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这确实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加之有些研究成果和论文是英文的,我有这样的教育背景,采访和写作相对顺利一些。虽然撰稿涉及“创造力”的话题,我也并非专业研究心理学的,但在此之前的采访中对艺术领域也有所涉猎和积累,比如对罗大佑、徐冰等文艺界人士的作品比较熟悉,对他们也有过深入采访,所以这方面内容的撰写也还得心应手。
2用科学的观点,解读生命的复杂演化
文化周刊:这本书旨在探讨“人类是从哪里来”“人类到底能活多久”“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的终极问题,围绕这三个问题,您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
袁越: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这是人类的终极命题,这本书的三个章节其实也是围绕这样的命题展开的。比如,人类怎么抗衰老这个主题,核心其实是生命怎样从无到有;人类进化这个主题,核心是高等智慧是怎么进化出来的;最后这个创造力,更是包罗万象的一个话题,无论是生命还是智慧,都是创造出来的,遵循同样的规律,我试图在当代背景下,寻找和描述这个规律,再用它来推测未来。
书的最后我引用了达尔文的观点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