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民乐演奏“浮夸”现象小议
2019-12-23 16:35:54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11432729508520604981

《唐人宫乐图》 (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的民族器乐舞台上一股浮夸的演奏风气似乎越来越盛。笔者在最近所见的几场民乐音乐会中感受尤深,一是因为参演者多为我国一流音乐院校的老师或学生、各种奖项的获得者,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水平的较高水准和未来走向;二是因为部分演奏者在演奏民族器乐时用力过猛的浮夸演技实在“辣眼睛”,让人不忍直视。

这种在民乐演奏时的刻意大幅度肢体动作并非个别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民乐演奏舞台上的一种“常见病”。似乎头不甩一甩,身子不晃三晃,肩膀不抖一抖,就不足以表现内心情感的跌宕,有些已成为一种毫无必要的程式化“起范儿”。台上的演奏者不停给自己“加戏”,台下的笔者却只敢闭着眼睛听,一睁眼就“跳戏”,好好的一曲《昭君出塞》,技巧方面可圈可点,却因浮夸的肢体表演破坏了整体美感,毫无婉约古典气质,活脱一个梅超风,哪里还有一点儿明妃的影子?

每每看到这样的民乐表演,都感觉是将好端端的一个青衣闺秀,强行浓妆艳抹,毁其清丽,扑面而来尽是滚滚的风尘气息,令人既恨且痛。而目前在中国有器乐表演专业的各大院团、高校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且如果老师持有此种表演审美,学生就会有样学样。老师指导学生,学生模仿老师。甚至有的老师会在教学时专门指导学生“如何丰富肢体语言”,要“拉开架势”,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也大多数会成为一名老师,若再以同样的审美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此代代相传,则民族器乐危矣!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位二胡资深教授、演奏家,含蓄内敛,没有多余的假动作,专注向内,只在必要时由乐弓牵引身体自然而动,演奏者和音乐浑然融为一处,犹如武侠小说中的人剑合一,那一刻音乐厅内只剩下音乐和观众,没有任何扰乱观众欣赏的矫揉造作,也没有谁会因为演奏者的某个举动而从音乐中分神。渐渐地,台上台下也融为一处,只剩下二胡的深浅吟唱回荡在空中。乐声细微处如羽毛轻抚心弦,一曲《二泉映月》在不动声色中便控制了全场观众的呼吸。一曲终了,演奏者方从音乐中“析出”,谦谦向观众致意,掌声雷动。这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演奏者恰巧同台演出,高下立现。显然,后者看似“不动声色”,却蕴无穷气势于内,展现了真正高级的器乐演奏之美。

以上看似表演风格问题,实际深层次是民族器乐演奏审美问题。个人认为,民族器乐演奏所表现的美应至少涵盖五个层次:一是中国音乐美学之大美,二是乐器本身特质之美,三是所奏乐曲之美,四是演奏技巧之美,五是演奏者内涵修养之美。五者合而为一,才是民族器乐演奏的完整审美。

存在浮夸问题的演奏者,往往在熟识乐器、理解乐曲和技术技巧上苦练,却在中国音乐的审美哲学和自身文化修养上用功不足,殊不知后者往往是一个演奏者能否走向更高更远的关键。因为器乐的技术是有天花板的,当技术到达一定高度后,决定其艺术成就高低的,往往是演奏者的综合涵养,这个涵养就包括他对中国音乐审美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达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无法速成,看过多少典籍,读过多少文章,了解多少其他传统音乐,有过多少思考,都体现在其中,骗不了人。反观当今高校的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更多的重视技巧训练,而对演奏者文化涵养的栽培滋养实在不足。

中国的音乐美学深受中国哲学影响,以儒道释为主。儒家讲究“大乐与天地同和”“天人合一”, 《礼记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