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盛世美颜”成为影视行业的硬通货。在日韩风潮和网络审美的催生下,以及在美容技术与影视后期技术的加持下,许多演员的五官和造型都越来越相似,乍一看都像失散多年的一家子,或许只有人脸识别系统才能分出伯仲。很多作品在拍摄时,为了让流量艺人、偶像明星保持“美美哒”造型,充分满足粉丝围观的快感,不惜让演员的妆容造型违背作品的时代背景、戏剧情境和身份设定。
抗日剧里的“抗日战士”头油锃亮、衣着时髦;古装剧里男女主角肤如凝脂、自带柔光;农村剧里的乡村农妇描眉画眼、容颜粉嫩;就连家庭剧里的老人都在滤镜的渲染下返老还童了。这种对“唯美”颜值的过度迷恋和畸形崇拜,既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又不符合多元化审美的时代需要。如何拯救美颜之下的审美败笔?
1.形式不能大于内容舍本求末
内容大于形式则显得粗陋,形式大于内容则流于浮夸。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才能位列君子、奉献经典。
影视创作的主题立意、戏剧结构、故事情境和演员表演都是内容所涵盖的范畴,而形象、装扮、置景和特效则更多属于形式。从世界范畴来看,靓丽外形固然能给影视行业带来生机。从奥黛丽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